关于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2006年1月10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对《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纲要》(草案)的编制情况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党中央要求,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顺应时代要求,编制出凝聚人民意志的“十一五”规划。从2004年8月我市就开始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今年6月市政府对“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总结“十五”、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市委、市政府对《纲要》(草案)多次进行讨论修改。11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来我市调研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十一五”时期,洛阳要有大气魄、大思路、大作为,把工业化这篇文章做大、做新、做好,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造一个新洛阳,在推进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徐光春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寄予的厚望,对我市如何做好当前和“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根据以上要求,我们编制完成了《纲要》(草案)。
在《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政协给予了极大关注,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及有关县区召开会议,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旅游业发展以及“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形成了15个重点专项规划,为《纲要》(草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规划形成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优化提高、集体决策的过程,它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统一了大家的意志,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框架内容,采取篇章结构,共8篇24章。第一篇总结“十五”成就、分析形势,提出“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第二篇到第七篇是发展的重点领域,分为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社会事业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第八篇是规划实施机制。在表述形式上,借鉴了国家和省规划纲要“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在主体文本中,对主要发展指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等设计了15个专栏。采用这种形式,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利于加深对规划的理解。
二、关于“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所处阶段,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前提和依据。《纲要》(草案)认真、客观的评价了我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为“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变化比较大、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时期。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符合我市近几年发展实际的。“十五”初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洛阳实际,提出了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在“十五”期间,顺应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胜利完成“十五”计划。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100亿元,比2000年的422.8亿元增加1.6倍,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全部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2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64亿元和39亿元。均提前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跨越。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工业为主的四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新增电解铝生产能力75万吨、铝深加工能力38万吨、火电装机310万千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较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优质粮食、畜牧业、烟草种植、林果业、中药材、花卉等“六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完成了一大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电网、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日趋活跃,旅游资源得到全面整合,精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丰富的推介活动,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升了洛阳旅游的整体形象。全市新型商贸业态和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发展迅速,消费结构得到较大提升。城市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实施了新区开发,加快旧城改造,基本形成了以洛河为轴心,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格局,城市建成区由“九五”末的93.7平方公里发展到16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了37%。环城高速贯通,西南部山区各县实现了快速环线连接,75%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砼(油)路。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1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加945公里和176公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活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项社会保障制度全部建立,城市低保和农村扶贫成效显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2900元,比“九五”末增加4290元和920元。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市相继荣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称号。
“十五”的发展成就,使我市迈入了全国经济总量超千亿元城市行列,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为“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认识现实基础的同时,《纲要》(草案)分析了我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处于经济转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新一轮发展周期。总体上看,大的宏观环境对我市发展是有利的。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外产业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中部崛起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原城市群和郑洛工业走廊的建设,给我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增强我市的区位优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具活力。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的成本增加,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二是我市资源型工业和初加工业比重较高,这种粗放的经济生产方式,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条件下,依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三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消费在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收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五是就业、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各种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些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战略机遇,振奋精神,加倍努力,迎接新的挑战,使我市在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准确把握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确定“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而对我市来讲,又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全省提出中原崛起战略,我市作为中原城市群规划的副中心城市,要承担起支撑河南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
考虑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原则,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立足点,突出解决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关键问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走在前列,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洛阳。
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纲要》(草案)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红线,统领全局,贯穿“十一五”规划始终。科学发展观是在长期经济建设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全面、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十一五”时期,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五方面重点战略任务,即坚持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方针,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五个重点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六个必须”的基本要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既是未来五年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市今后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
第二,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变单纯依靠资源、资金投入和初加工业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市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调整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比重低,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0%左右。工业企业资产质量差,技术装备落后,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9%。依靠这样的基础,要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顺应全球性科技革命的潮流,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提升我市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这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的立足点,也是立市之本。因此,《纲要》(草案)提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战略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就必须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的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二是要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要制定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研主体增加投入。三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争取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实施装备制造的机电一体化及成套工艺技术、加工技术等132项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电子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玻璃、耐火材料、化工材料等28项关键技术攻关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畜禽良种繁育等7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
第三,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经济结构不合理,仍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十五”时期我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十一五”时期要继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但是结构调整的任务要转到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上来。目前我市的资源初加工型工业仍占较大的比重,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污染仍比较严重。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环境容量更不容乐观。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消耗高、污染重的增长模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火电、钢铁、水泥、矿山、玻璃、化工、造纸等行业,坚决关闭规模小、污染重、消耗高、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和设备。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继续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制造技术,提高机械工业整机、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及协作、配套总成能力,使我市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同时,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先进技术,继续发展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业、电力、石油化工、硅材料和钼钨加工业。充分发挥洛阳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
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扩大服务业规模,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转变。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宏观政策的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投资和消费政策,实现投资、消费对经济的“双拉动”。
第四,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纲要》(草案)提出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在规划内容上,突出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任务。一是减少由市场机制作用领域的规划内容,突出政府职能作用领域的规划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公平、资源环境等;二是突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切实把发展转入到全面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突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提出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五是把节约降耗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规划》(草案)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目标和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分项指标。在指标的属性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编制的要求,将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种。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如城镇化率、非公制经济所占比重、人均收入等。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等。约束性指标,主要是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必须纳入到各县市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这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导向,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等。
“十一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洛阳。”这一目标的提出,主要考虑我市已进入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在全省城市中位居前列。近几年,我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城乡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无论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上看,还是从全省提出我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来看,都必须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只要我们团结奋进、精心运作、科学发展,这一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关于经济总量指标,《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年均增长为13.6%,尤其是后两年,经济增长都在15%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十五”后期,形成了一些新的生产能力。进入“十一五”,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可以继续保持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惯性。“十一五”期间安排的1000亿元工业项目陆续实施,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另外,要走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也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此目标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目标,对于全市人民来说,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目标定的积极一些,有利于全市上下增强开拓奋进、加快发展的意识和信心。根据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口测算“十一五”时期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04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到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就可以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到2010年突破30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的目标是留有余地的。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五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这和国家要求相一致。为了体现加快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时期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努力由“十五”的45%提高到50%。关于城市化水平,“十一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心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集聚将进入大发展阶段,其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6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将达到32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将由“十五”末的37%提高到48%。关于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就业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将稳步增长;预期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6.5%,“十一五”末分别达到15000元和3800元。
五、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保证“十一五”目标的实现,《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工业化是我市“三化”的核心。《纲要》(草案)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来我市进行工业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再造新洛阳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有大气魄、大思路、大作为,构筑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做大做强“六大基地”。同时,发挥“洛阳制造”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努力把洛阳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十一五”时期,工业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确保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再翻一番,全部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570亿元提高到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由1050亿元提高到2200亿元,利税总额由95亿元提高到180亿元,以此带动全市经济全面发展。
重点做大、做新、做好六大产业基地,即:建设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制造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使一拖、洛轴、洛铜、中信重机、洛玻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保持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建设国内最大的铝工业基地。进一步延伸铝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铝的精深加工和原料生产。使电解铝生产能力由目前的年70万吨增加到100万吨,形成铝深加工能力6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12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35亿元。建设国内重要的火电工业基地。新发展火电装机容量480万千瓦以上,使我市的火电总装机容量由现在的512万千瓦增加到1000万千瓦。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依托洛阳石化,延伸产品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和最终产品比重,形成1000万吨炼油、百万吨聚酯等生产能力。建设国内最大的硅材料基地。依托洛阳单晶硅厂和中硅公司,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100兆瓦太阳能级硅片、250兆瓦太阳能硅光电池和8英寸硅抛光片等项目,使硅半导体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建设国内有重要地位的钼钨钛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栾川钼业集团日处理1万吨钼选矿及3万吨白钨回收等项目,积极发展钼化工、钼、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建设725所万吨海绵钛、年5000吨钛及钛合金板带材和钛制品等项目,形成年销售收入 235亿元以上。
在搞好六大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部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展产业化项目,“十一五”末,部属科研院所产业化收入要达到300亿元。积极推进洛阳经济开发区和洛阳工业园区的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合理聚集。进一步加快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洛龙科技园区、吉利科技园区的发展步伐,使“一区两园”的技工贸总收入“十一五”末达到35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培育一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具有品牌优势、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洛阳石化总厂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一拖、新安电力、伊川电力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00亿元,中铝河南铝业分公司、洛钼集团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亿元,中信重机、洛铜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80亿元,洛玻、725所产业集团、孟津钢厂、新安氧化铝厂、紫金银辉冶炼公司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50亿元。全国名牌要达到8个,河南省名牌要达到60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一方面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目前,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有逐步拉大之势。预计2005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1:2.89扩大到1:3.45,如果考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差距更大。我市有7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还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省级贫困县,有40万人没有解决吃水问题,有164万人的吃水没有安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艰巨任务。《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提出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壮大以优质粮食、优质烟叶、畜牧养殖、特色林果业、中药材和花卉种植业为代表的“六大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年均195万吨;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争取70%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 力争有2-3家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转移劳动力总量达到140万人,全市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至40%以下,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要继续完善对农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十一五”末,力争使95%以上的农村通公交车,20%的农户用上沼气,生活在高砷、高氟山区的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几大灌区的建设完善和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努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营造蓝天碧水的生态农业。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社会事业,在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的基础上,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设备配置,85%以上的农村居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图书阅览、文化设施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继续加大扶贫力度,重点采取搬迁扶贫的方式,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9603户、3.7万多人的贫困问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为了加快实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适应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大格局,审时度势,做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明确把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赋予了洛阳重要地位和责任。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承担起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职责,强化洛阳在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地位,发挥联贯东西的区域优势,与郑州共同打造郑洛工业走廊,实现与省会城市及周边城市的政策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中原城市群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我市城市化的状况是,中心城区的压力已经很大,而大多数县城和小城镇存在着产业支撑少、人口规模小、城镇功能弱、聚集能力差等问题,无法吸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分担中心城区的压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较大局限。《纲要》(草案)根据我市实际,提出分三个层次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二是构建洛阳半小时经济圈;三是推进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逐步消除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互动互补,共同繁荣。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8%,高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主要任务是:
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作为加快城市化的重点。中心城区框架要进一步拉大,在新区建设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向东南方向、伊洛河之间拓展,继续实施“以洛河为轴线、两岸对应发展”战略,建设完成新区行政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大学区等设施。建设新区隋唐城植物园,完善水系网络,形成森林环城、林水相依的新区风貌。在妥善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加快洛河以北现有城区的改造步伐。建设和改善公共设施和现代商业、文化设施,改造都市村庄,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和污染企业外迁。完善周山、龙门西山、上清宫、小浪底森林公园,实施邙山绿色屏障生态防护林工程,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和街区景观绿地,营造开敞、连续的绿色空间和宜人的亲水环境,使洛阳成为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古今文化辉映、城市功能完善的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城市。
建设半小时经济圈作为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以洛阳为中心,以连霍、洛界、少洛、济洛、环城高速公路为骨架,构筑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阳及辐射周边乡镇的环洛阳“半小时经济圈”,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物流等生产要素和产业聚集,使经济圈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创业的最佳投资区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了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是:加快以洛阳机场、铁路、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使其具备国内干线机场条件。抓好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洛阳铁路枢纽改造。继续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实现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的全面升级,“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700公里。加快运输场站建设,优化场站布局。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输变电网络;积极实施天然气入洛工程,解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气源紧张问题。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型灌区配套和灌溉能力;加快骨干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和防灾抗灾能力。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扩大服务业规模。强力发展服务业,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市整体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洛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和服务于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我市服务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服务业还存在着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创新乏力、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据此,《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要继续把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放在发展服务业的首位,以构建洛阳旅游精品景区为重点,着力抓好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旅游节会、牡丹观赏、现代工业、生态农业、都市风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和互动,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我市“历史文化之都”和“休闲度假之都”整体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适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设计策划、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广告营销、金融中介、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市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要继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房地产业等服务业支柱产业,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洛和人才强市战略。要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十一五”期间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更多更好的培养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人才,要重点利用好技工学校的资源条件优势,将洛阳建设成为高等技工人才的培训基地。对农村贫困学生要继续实行“两免一补”,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政策,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难问题。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既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更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法制环境,切实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市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环境容量也不容乐观,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也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工业布局、资源开采、生产建设、社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以资源节约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物质消耗,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一五”末力争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的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七)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安全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就业压力较大。因此,要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纲要》(草案)提出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要逐步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深入发掘历史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洛阳整体文化品位。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同时要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八)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多年来,我市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洛阳经济新的跨越,同样必须依靠改革开放。目前,我市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不仅任务繁重,而且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纲要》(草案)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要继续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对于供水、供暖、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要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外向度低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将使我市在吸引国外大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纲要》(草案)提出,必须创新招商机制,全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性合作。在对外贸易合作方面,要继续发挥我市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品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市的出口规模和水平。同时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能带动成套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的对外承包项目,推动我市对外技术劳务合作,使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跨上新的台阶。
六、关于规划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好实施。洛阳市“十一五”规划体系,包括《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重大项目规划、15个重点专项规划、2个区域规划、17个县(市)区规划及重点企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是总体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就具有其法律形式的权威性、纲领性和政策性。它是政府制定政策和安排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时具体落实《纲要》(草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这些任务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统一的整体。
为了保证规划顺利实施,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在年度计划实施中要主动与《纲要》(草案)的目标任务相衔接。要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势,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为了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要实施项目带动,抓好列入国家、省市规划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搞好项目融资,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后劲。要加强制度协调和政策协调,在经济运行管理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搞好宏观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政绩考核之间的配合,防止政府政策部门化。市发展改革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市政府要组织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要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需要修订时,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