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游《岳阳楼记》诞生地——花州书院

2008-05-06

□ 剑   良

  我曾三次到岳阳,两次登上岳阳楼,阅览3代名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但在这些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谓“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即是。不过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岳阳楼记》是在邓州写成的。近日,我们一行路经邓州时,在细雨蒙蒙中,专程访问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花州书院。
  花州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是范仲淹被谪邓州知府时所创建,距今960余年,享誉海内外。这座千年学府,古朴典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光波影,花繁林茂,诗意盎然。花州书院最具亮点的要数书院内一座刻有《岳阳楼记》雄文的花岗岩照碑。碑文是一位现代文学博士、大书法家所书,书法为楷体,工整、苍劲、结构严谨,刻工亦很精到,黑底金字、熠熠生辉。与挂在岳阳楼上由清代大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岳阳楼记》是应被贬岳州知府滕子京之请写成的。滕与范是朋友,均为北宋同榜进士,又同讲务实、重风骨,乐善好施,不畏权贵,力主改革,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深得民心。滕到岳州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中一项就是重修面对洞庭湖的岳阳楼。落成之日,自然想起才高八斗,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知他未到过岳阳,特附一幅《洞庭秋晚图》。范仲淹果然不负所望,一挥而就,写成了一篇气势宏大,哲理精深,恣肆淋漓,情景文融为一体的千古名篇。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展示了“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道出了为历代人崇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等千古绝唱。每当读到这些名言警句,都会使人灵魂得到一次净化,视野胸襟得到一次升华。
  《岳阳楼记》(上接第39页)也是一篇作者虽未身临其境却有着更多的主观想象色彩并成为绝世佳作的经典范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范仲淹自小在吴县太湖之滨长大,对太湖十分熟悉;中年贬居饶州时,又与欧阳修等畅游鄱阳湖,长江中下游“一江三湖”互相临近,水情、山情、鱼情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又仔细观赏了名画《洞庭秋晚图》,才一气呵成。
  《岳阳楼记》写作之妙,还在于范能扬长避短。没见过岳阳楼就回避《滕王阁序》那样楼台景物的描写,只要简明扼要地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前人之述备矣”几句带过,明示楼之形状并非笔墨中心,可以简述或不提。而以更多笔墨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不惜文字,泼墨如注。看似写景,实则为忧乐观做铺垫。即当了朝廷命官,为百姓担忧,辞官隐居乡野,又为君主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快乐呢?范仲淹找到了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是封建士大夫处身立世的规范,而且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可跨越历史超越时代,也为共产党所欣赏、所接受、所倡导,并要求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积极实践。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共产党人却是先乐后忧,乐而忘忧,甚至因求自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这样的沉痛事件并非个别。看来要作到范公的先忧后乐,还任重而道远啊!
 
  (作者系  原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