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亭:也说我们最缺少的是什么

2008-05-06

□ 严  实

  《洛阳日报》9月3日登载了一篇《我们最缺少的是什么》的文章。文章写道,每当骑自行车遇到红灯时,大家都停下来,自己跟着停下来。可是当汽车不多时,其中有一两人带头闯红灯,多数人就跟着闯过去了,剩下你自己傻等着,又显得孤立了。这种红绿灯控制交通的制度设计毫无问题,可是骑自行车的人不遵守,破坏了基础秩序,就削弱了制度的作用。所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最缺少的正是这种基础秩序。
  对于基础秩序,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在《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一文中论述的更为系统和全面。为什么我们倾尽全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而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为什么经过精心论证、在理论层面认为是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往往因失败被叫停?问题出在哪里?有人曾对我国现行的反腐败措施与西方的反腐败措施进行了比较,认为,在一些领域内,我们的反腐败措施并不比西方国家粗疏,相反,有的更为复杂和严密。其他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如此。孙教授的结论则是:“不仅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制度运行的基础秩序出了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欧洲某国,手机销售商免费派发手机,目的是赚取话费。按照规定,每人只能领取一个,但没有繁杂的手续,签个字而已。有人问及会不会有人重复领取呢?被问到的当地居民,耸耸肩答道:这怎么可能?这就是社会基础秩序,这就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基础秩序存在的差别。对于国家和社会制定的有关法规条例,他们是自觉遵守,我们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千方百计钻法规政策的空子。甚至,一个时期,我们曾公开倡导:“红灯绕着行,黄灯抢着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会打擦边球,会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获得暂时经济的发展,成了领导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制度的运行是嵌入基础秩序之中的。制度运作时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是由制度本身来解决的,而是由制度嵌入其中的基础秩序来解决的。正因为如此,在其他国家,看似很简单、很粗疏,甚至在我们看来是有很多空子可钻的制度,却能良好有的效运行。比如,在许多国家,上火车是没人检票的,站台也是开放的,但他们的客运秩序却非常良好。而我们,则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我们现行许多改革制度和措施难以推行,甚至失败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当前我们最缺少的正是这种基础秩序”。这无疑说到了我们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之处。
  但是,我们再问一个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影响着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各国,我们也常常以礼仪之邦自居、自豪。那么在当今的现实中,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基础秩序却出了问题,成了推进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其国民是人,也不是神,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有人的自私和贪欲,为什么却能够自觉地遵守着社会的公德礼仪?我认为,这也许才是我们社会真正所缺少的东西,那就是监督,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我们看,同是国家领导人,美国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是被媒体捅出来的,媒体捅出来之后,一天往白宫打抗议电话就30万多个;克林顿作为一个总统,撩了一下莱温斯基的裙子,也被见诸报端,炒得沸沸扬扬。而我们党的政治局委员陈希同、陈良宇,副委员长成克杰,谁又能监督他们?民众,媒体?还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还要向他们书记汇报工作呢!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铁的规律。官场秩序不仅是社会基础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础秩序起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官场秩序如此,社会基础秩序又将如何,又能如何?
  对普通民众来说,同样如此。离开了监督,外国人也会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据报道,一位外国教授,也算是有相当身份和涵养的人了吧,可在北京机场登机时,也不排队。如果,把镜头对住我们普通民众的话,同样,习以为常的闯红灯现象也不会习以为常下去。据说,上海那位闯红灯并与警察厮打的女研究生,在电视新闻播出后,自感到一种压力,也离开了原单位。所以说,我们最缺的还不是基础秩序,那只是现象,最根本的应该是监督!再强调一句,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没有监督,社会的良好基础秩序是呼唤不出来的。有了监督,就自然会有讲诚信、讲文明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