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05-06

——2007年11月27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洛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请审议。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生产发展为根本,生活宽裕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为切入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入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全市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亩和15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3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0个,总数达到90个,奶牛存栏8.2万头,位居全省第一;新建肉牛、家禽养殖小区32个,预计肉、蛋、奶总产可达83万吨,增长12.2%。进一步完善烟叶大田风险基金机制,争取到了全省烟叶保险试点市;抓住国家支持烟水配套的机遇,基本解决了7万余亩烟田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投入400多万元,在宜阳、洛宁建立防雹增雨点20多个;全市烟叶种植面积26万亩,目前收购已超过50万担,烟农直接收入2.7亿元以上,种植面积、收购量、税收等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优质苹果面积达到32万亩,预计水果总产4.5亿公斤,产值达5.6亿元。中药材、花卉面积分别达到70万亩和10万亩,建立了14个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牡丹四季移栽;催花牡丹20万盆,明年春节计划完成26万盆。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涌现出了巨尔乳业、众品食业、东汉禽业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偃师众品食业有限公司拥有现代化生猪屠宰、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50万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项目的引进,对拉长我市生猪产业链条,提升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今年全市新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48家,总数达到280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向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重点推荐龙头企业15家,有12家被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87家,总数达到315家。完成农民经纪人培训870名。全市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6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4%以上;带动农户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0%以上;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7%。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一是通过现场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干部、宣传群众,在全市上下形成支持和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的浓厚氛围。春节刚过,市政府不失时机地组织召开了以“我的务工经”为主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座谈会,介绍宣传我市在外务工典型的创业史;在洛宁、宜阳、汝阳、伊川等县举行了由市领导参加的外出务工人员集体送行活动;组织农业、劳动、扶贫等部门开展了“百部大篷车”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网络、中介、基地三条途径和走前、走中、走后三个环节的服务,纷纷出台政策,在农忙季节帮助外出务工家庭搞好农业生产,金融部门积极为外出务工困难群众提供贷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37万人,劳务创收超过56.2亿元。二是认真抓好劳务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并重转变。目前,全市共认定“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25家,涉及专业20多个,用于“阳光工程”培训资金600多万元。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技能”培训等渠道,完成培训25.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9.77万人,引导性培训15.73万人。三是依托洛阳优势,竭力打造“洛阳技工”、“洛阳营销”、“洛阳理疗”、“洛阳花工”、“洛阳驾驶”、“洛阳海员”等六大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水平。继去年汝阳“电子安装工”被定为全省劳务品牌之后,今年,“汝阳保健工”和“栾川渔工”相继被评定为“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和“河南省知名劳务品牌”。全省知名品牌的出现,真正标志着我市已成为全省的劳务大市。四是大力实施劳务“回归工程”,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在外掌握的信息、技术和资金,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全市返乡创业农民达1万余人,有100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家乡办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或企业,投资额达6亿多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搞好以重点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孟西灌区总干渠13个标段已完成11个,年底总干渠可全线贯通;禹门河反调节水库工程大坝已浇筑至河床以上5米,明年汛前建成发电;前坪水库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编制出版及上报工作,并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初步审查;完成了54座中小型水库的安全鉴定并按期上报水利部和国家计委,经过积极争取,已有46座被初步确定进入国家规划盘子,进入国家规划盘子的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已批复5座,下达投资计划3座。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顺利通过省里验收,改造中低产田1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2万亩。今年以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205平方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02.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16.7%。青山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30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完成了300个新农村绿化。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以沼气、饮水安全、通组通户道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沼气建设方面,市政府除拿出1000万元、贷款2000万元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补贴外,还专门从2007年预算中列出270万元,支持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已成立沼气技术服务公司37家、服务协会(站)610个,培训沼气技术骨干4000多人,有资质的沼气技工2100余人。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沼气服务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给农民,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沼气20.16万座,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沼气总数达到34.56万座。饮水安全方面,今年计划解决24.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第一批3.79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成,第二批工程虽然上级计划下达较晚,但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年底前可完成建设任务。通组通户道路建设方面,今年市里拿出3000万元,对示范村和部分重点整治村通组通户道路硬化进行补贴,计划完成3000公里,目前已完成3238公里。扶贫开发方面,共完成整村推进92个村,洛宁县成为全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试点县,李成玉省长在我市组织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座谈会;扶贫搬迁在去年完成3000户11886人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了63个搬迁点,计划投入6400余万元,再搬迁3000户11862人,目前所有安置点都已基本竣工,市里正在组织工程验收。通过有效扶贫,今年全市又有5.7万人摆脱了贫困。农村困难群众危土窑洞改造方面,从今年开始,市政府拟用三年时间对全市1万余户2万多间农村困难群众的草房、危土窑洞和危土坯房进行改造,今年计划在栾川、洛宁试点基础上完成全市10%的改造任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洛阳市困难群众草房危土窑洞和危土坯房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洛政〔2007〕118号)。目前摸底核实工作基本结束,正在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年底前完成10%的改造任务。三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建设好村部、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多功能学校、民调治安、政务公开栏、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便民服务大厅、连锁超市、健身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使广大农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到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01个,新建、改建村部684个、6619间,新建卫生所753个、2494间,新建文化大院521个、3506间,新建超市、商店1097个、7.5万多平方米,新建培训场所486个、3.8万多平方米,新建室外健身活动场所624处、22.3万平方米。
    (四)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一是按照简单实用和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搞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市财政列出预算500万元,已完成666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757个村的控制性规划。二是在进一步巩固完善上年100个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了200个示范村和300个不同层面的重点整治村,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分类推进。对于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所在地的富裕村,高起点规划,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对于经济发展一般地区的行政村,理清思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对于贫困村,综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社会捐助,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三是继续抓好2995个村的村容村貌和13条干线公路路容路貌整治,建立健全村庄和道路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投入资金9.5亿元,开展了村村整治和路容路貌整治工作,全市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200个示范村和300个重点整治村基本达到了“三清七集中”和“四改四化五有六好”标准,不少行政村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有效地保持了整治效果。四是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市里抽调100多名农业专家,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百村万户”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建立大型科技示范基地20个,推广实用技术30项,带动100个村1万户以上的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市农业、卫生、妇联等部门发挥自身业务优势,积极在农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卫生知识等培训。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捆绑部门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单位包村帮建等办法,建立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整合财政、扶贫、交通、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等资金,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2.8亿元左右。市、县直部门对示范村帮扶资金达1240.4万元。六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市委组织部与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基层组织实行分类管理的通知》(洛组通〔2007〕55号),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使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教育“一免两补”以及对农机、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共向农民发放政策性补贴1.8亿元。全面推行了农村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了敬老院建设力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认真落实农民负担县(市)区长述职报告、监督卡、专项治理责任单位牵头负责等项制度,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全市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虽然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全市557万亩耕地中,水浇地不足30%。农村群众饮水标准普遍偏低,尚有150余万群众缺乏饮水安全保障,30多万群众亟待提高饮水标准。二是农民增收缺乏坚强后劲,长效机制尚未根本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小,缺乏有带动力的龙头,原字号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虽为农民增收拓宽了空间,但是专业技能的普遍不足直接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的择业能力,从事体能型职业多,技能型职业少,稳定性差,收入不高。三是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我市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度,收入在94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36.97万人,其中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7.33万人,且大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深石山区。四是现有新农村建设机构多为临时性机构,人员少,办公经费缺乏,综合协调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农村和谐为目标,抓好落实政策、调整结构、劳务经济三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继续坚持“两手抓增收”战略。一是围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发展循环农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抓好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建设,使每个示范村测土配方施肥率、优质良种覆盖率、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率、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使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科技培训入户率、物业和公益服务入户率均达到100%,清洁能源入户率和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三是通过典型示范,培育一批工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矿业带动型、特色种植带动型、商贸带动型、运输带动型、劳务带动型、养殖带动型等特色产业村,积极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工程;四是抓好网络、中介、基地三条途径和走前、走中、走后三个环节的服务,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外部空间;五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搞好“百村万户”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二)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村镇规划工作的意见》,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建设规划。2008年完成30%的中心村(1000个)建设规划和40%的县以下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修编。
    (三)加快探索建立村庄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村村整治千村达村百村示范”工程,通过建立村级保洁队伍、完善群众共管机制、发展民营保洁公司等途径,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保洁机制,保持村内干净、卫生、整洁,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新途径。
    (四)突出解决好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以水利重点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着力改善群众饮水条件;加快农村通组通户道路建设步伐,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规范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沼气技术服务覆盖率;新建2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尽可能多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下大力气做好农村困难群众草房和危土窑洞改造工作,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强力推进搬迁式扶贫。完成9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2500户、9000人,解决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六)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和理顺各级新农村建设协调机构,充实人员,增加经费,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题。主管领导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抓好工作落实。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下,一如既往,采取措施,扎实工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洛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