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传真:让沉寂的历史闪耀出灿烂的文化之光

2008-05-07

□ 罗 阳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馆藏文物近40万件;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遗址举世闻名,在全国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管理、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五年千年血脉,弘扬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瑰宝,促进洛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市文物工作者认真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为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构造和谐洛阳,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挥洒汗水  谱写文物
保护工作新篇章

  (一)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1、龙门石窟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自2000年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举成功,填补我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以来,市文物局以此为契机,投资兴建南北二桥,实现了对石窟文物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提前三年兑现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的庄严承诺;同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下,完成了石窟保护修复实验、裂隙位移观测等任务,洞窟化学加固、漏水勘察、水环境调查、植被影响调查工作也全面展开。2007年完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二期的详细设计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2、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自2005年10月洛阳大遗址保护研讨会召开,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工作以来,经过二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4处大遗址已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确定的全国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名单,并将隋唐洛阳城作为2006年全国重点支持的3处大遗址之一。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把隋唐洛阳城和偃师商城确定为“十一五”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2007年3月21日,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联合在洛阳召开大遗址保护现场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亲自出席会议,并为我市大遗址保护工程开工奠基,市文物局紧抓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使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1)解决了定鼎门对占压遗址的古洛渠实施改道这一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协调土地1100亩,用于定鼎门遗址区、阊阖门遗址和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2)定鼎门遗址区、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其中阊阖门遗址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定鼎门遗址考古发掘和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具备了主体工程开工条件。(3)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域拆迁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明堂、天堂区域,北至唐宫路以北30米、南至中州中路、西至定鼎北路、东至原印刷厂东墙规划路,占地约145亩,需拆迁面积7.8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拆迁指挥部,投资1.6亿元,启动宫城核心区域的拆迁整治。(4)为保持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连续性,今年完成了隋唐城明堂、天堂和北城墙遗址以及汉魏城北城墙保护展示工程的立项,在去年争取5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又争取国家大遗址资金3000万元,为隋唐城宫城核心区的保护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正式启动。2006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申报项目并上报国家文物局。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安家瑶先生一行,对丝路洛阳段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估,明确将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等3处遗址列入其中。同时,“大运河洛阳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刘曙光说:“两处遗产同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是目前国内城市唯一的。”这是我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件盛事,它将在古都洛阳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4、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完成了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和上报工作。新公布179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32处。
  积极争取资金,对龙门石窟、潞泽会馆、河南府文庙、关林、万佛山石窟以及山陕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和保护。对天子驾六车马坑进行了新一轮的化学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全市普查上报古村落、古民居20处。其中,孟津魏家坡居民、洛宁张家旧宅、嵩县万氏旧居及万氏佳城等4处被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完成文物钻探项目774个、钻探面积820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项目400个,发掘面积9万平方米,出土文物21600余件(套),取得150余处重要考古发现。东周大型建筑基址、大型仓城遗址、西苑遗址、南市遗址、温柔坊遗址、邙山陵墓群文物勘探和考古调查项目都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二里头遗址作为迄今为止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址,入选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共受理基本建设项目119个,完成文物钻探156项,钻探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发现历代墓葬2287座、各类文物遗迹1380处;完成考古发掘45项,发掘遗址面积1.6万平方米,清理灰坑286个、发扬古墓葬814座、出土文物4961件(套)。在郑西铁路白草坡、豫安房地产、阊阖门遗址都取得重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定鼎门遗址,不仅对整个门地址进行了全部揭露,还发现了十分罕见的骆驼蹄印和保存完好的车辙痕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三)文化建设精彩纷呈
  1、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步伐。新馆建设是充分利用市存文物精品、全面展示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我市文化品位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年来,文物局会同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对初步确定的六个拟选馆地址进行现场考察并在征求市人大、市政协,市宣传文化、文物系统及设计单位等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分析确定了新馆选址和建设方案,决定投资3.5亿元营建新馆。该建设项目已于2007年11月29日开工,预计2009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
  2、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弘扬河洛历史文化。过去的几年,文物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专业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今年,又重点对文物开放单位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洛阳博物馆完成《藏品库房保存环境达标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并通过省文物局审批,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匾额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各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今年4月,市文物局推出了《明清字画精品展》,其中大部分字画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举办文物陈列的同时,各文物开放单位根据单位实际和形势需要,举办了20多个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
  市文博系统还通过“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开展历史文化宣传。成功举办了17届民俗文化庙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了“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关公文化”研讨活动,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文物科研硕果累累,专业队伍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文博系统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努力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了全系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举办了文博系统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10多位国内及我市文物专家作专题讲座;举行了中级职称论文汇报会和初级职称读书汇报会,重视文物科研、重视人才培养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全年完成《妯娌与寨根》、《故纸拾遗》等5部学术专著的编撰出版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完成《河南省文物志》(洛阳部分)等志稿的编写;课题研究有新的突破,完成了中意合作《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邙山陵墓群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期考古报告已编制完成,11月在国内文物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的“洛阳汉魏陵墓学术研讨会”上,高度评价“邙山陵墓群调查与勘测”的前期成果;钻探办和北师大合作的课题《伊洛河流域黄土旧石器和南北方文化交流》洛阳北窑片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伊洛河流域聚落城址的演变与古代文明的形成》研究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洛阳博物馆与唐史学会联合举办了“2007·中国洛阳·武则天国际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60余篇。市文物工作队合作的“航空考古研究”、“科技考古”和中日合作“洛阳汉镜研究”等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题意识和攻关意识空前高涨。

饱蘸激情
再绘文物保护工作新画卷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和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落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新模式,精心描绘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新画卷。
  一、 做好文物保护大文章
  1、紧紧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洛阳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邙山陵墓群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和重要文物遗迹具体保护展示方案的编制,积极开展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和保护项目的争取和申报,力争“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达3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6亿元,使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继续完善大遗址“四有”建档工作,力争东周王城遗址进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行列。在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框架下,建成3—5个具有较高质量和标准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如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等)。
  2、加大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力度,重点做好省级以上及市级文保单位的古建维修保护,做好潞泽会馆、山陕会馆、周公庙、吴佩孚司令部旧址等古建筑群的修缮以及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和整体保护,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3、进一步加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切实做好全市现存的重要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名人故居的文物保护和“四有”建档工作,认真做好具有重要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推介,使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0处。做好丝绸之路、大运河的申遗工作。
  4、继续将配合城乡基本建设的抢救性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作为我市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做好洛阳新区、郑西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积极配合大遗址保护工程,认真开展大遗址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弄清地下文物遗迹分布情况,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做好汉魏故城太极殿等重要文物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文物钻探资料微机化管理。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攻关,研究探索用无损害探测方法了解地下遗存的埋藏情况;购置现代化全占仪、全球定位仪等现代化设备,建立考古实验室,进一步提高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
  继续做好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的发掘和邙山陵墓群文物勘探和考古调查工作;启动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洛阳东周王陵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以期取得新的考古成果。
  二、 突出博物馆建设新亮点
  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洛阳博物馆新馆的规划论证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兴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现我市历史文化特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时代性的现代化博物馆;加大对山陕会馆、吴佩孚司令部旧址的维修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其正式对外开放;结合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建成并对外开放2—3个遗址博物馆或国家考古公园;做好古代艺术馆、古墓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都城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专业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完成关林景区中轴线陈列的调整和东西跨院的利用工作;做好古墓博物馆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工作;在充实、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完成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都城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及洛八办纪念馆基本陈列的调整工作;引进或举办各种临时陈列100个以上。
  要充分利用文物资源的优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与合作方式,积极组织对外文物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重点做好“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宫廷文物展”等大型文物外展活动。
  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三级以上馆藏文物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藏品保护、研究、展示的现代化水平;完成洛阳市中心文物库房的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藏品集中管理的方式方法;继续做好藏品的定级、建档和备案等基础性工作,努力推进文物藏品征集、保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
  三、构建文物安全保护网
  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技术防范能力。继续推进文博系统风险等级达标工作,全市三级以上风险单位完成达标100%,以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强化业余文物保护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加强文物的巡查和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田野文物被盗事故的发生。
  加强市、县两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重大典型文物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把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