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春秋:三藏法师唐玄奘

2008-05-07

□ 贾天运

  玄奘(公元602-664年),唐朝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俗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属河南省偃师市)人。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光大佛法入空门

  隋文帝仁寿十年(公元602年),玄奘出生于洛州缑氏陈堡谷(今偃师缑氏陈河村)一个姓陈的书香世家。其祖父陈康学识渊博,在北齐曾担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江陵县令。陈惠不但风度儒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深信佛教。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陈惠见这个小儿子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心中十分喜爱,就给他取名“祎”。希望他将来德行、学业尽皆美好。陈祎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0岁即“备通经典,爱古尚贤”。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为了讨伐高丽在东都洛阳征发民工10万余人。陈祎的二哥陈素为了逃避这次征发,到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名长捷。净土寺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口南20公里的伊水东崖,坐落在伊川县白元水牛沟村。当年这里是一个殿阁巍峨,僧人众多,香烟缭绕的佛家净土圣地。陈祎的家乡缑氏距这里也不太远。陈祎年纪虽小,但天性喜佛。二哥看他聪明好学,对佛教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经常带他到净土寺过计划道场,教他诵习佛经。陈祎虽然没有出家,不是寺里的和尚,但他也像其他僧人那样礼佛诵经。
  大业末年,朝廷下诏要在洛阳剃度27个僧侣。当时隋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出家礼佛倒是躲避乱世的好办法。诏令一下,人们纷纷申报,学业优良参加预选的竞达数百人之多。当时仅有13岁的陈祎,因年龄幼小,不在预选之列。他不甘心失去这次良机,就站在衙门边等待,希望能碰到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向他当面陈述自己的决心。也是陈祎与佛有缘,郑善果慧眼识珠。郑善果看到这个孩子仪态不凡,就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等在这里干什么?陈祎如实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并抓住时机表达了自己想剃度当和尚的心愿。郑善果一听感到惊奇,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想继承如来的事业,使佛法发扬光大”。郑善果心中喜欢,就想收下陈祎。参与录取的其他几位僧人却说他年纪太小,不宜剃度,劝他回去。他一听后心中焦急,灵机一动说:“我提一个问题,诸位老师如能给我满意的答复,我就回家不当和尚了”。诸位僧人感到挺有意思,连说:“你提,你提”。陈祎脱口而出说:“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众高僧面面觑,瞠目结舌,答不出来。因而陈祎就被破格剃度。出家后他取法名玄奘,意为探索佛学奥妙,使佛学光大。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攻克长安,迎代王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义宁二年正月,李密率瓦岗军进逼东都洛阳。王世充困守洛阳,城中粮尽,居民大量被饿死。四月,唐王世子建成为左元帅,秦王李世民为右元帅,统兵10万进攻东都。这时洛阳,刀光剑影,征战不已,净土寺内也难得安静。玄奘兄弟二人无法继续在这里钻研佛学,双双离开东都,前往长安大觉寺。由于李唐王朝忙于征战,长安寺院连个讲席也没开设,玄奘的理想没法实现,就和二哥前往西南尚末受战火袭扰的四川求学。当时成都聚集着大量名僧,玄奘抓住时机,虚心求教。经过三年学习,很快精通了佛教主要经典。以后玄奘和商人结伴离开成都,乘船越过三峡沿江东下,来到荆州天皇寺。应当地僧众邀请,在这里讲经说法达半年之久。德高望重,坐镇荆州的唐宗室汉阳王李环,十分敬重玄奘。玄奘一到荆州,他亲自前去拜访。玄奘讲经的第一天,汉阳王率领属下官吏及高僧前往听讲。玄奘在讲经时,随时回答各位提出的疑难问题,颇有见地。不但一般人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汉阳王也十分称赞,施舍大量东西。面对堆积如山的施舍,玄奘一件也不要,全部留给寺院。
  玄奘几经周折重新回到东都净土寺。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采纳傅奕请废佛法的建议,下诏淘汰僧、尼、道士、女冠(女道士)。京师留三寺二观,诸州留寺、观各一所,余皆罢之。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及其下辖少林寺皆在废除之列。面对净土寺这一厄运,年仅24岁的玄奘,坐卧不安。想到当年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身处险境时,少林寺棍僧曾经挺身相救,想利用这层关系求得李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开恩。他再次离开净土寺前往都城长安。怎奈当时秦王李世民与太子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已经白热化,无暇接见玄奘。玄奘滞留京师,投师于法常和僧辩两位大师,精研佛经。两位大师也非常器重玄奘,把他誉为佛门千里驹。

西行天竺历艰险

  玄奘历经东都、长安、成都、荆州各地,遍投名师,刻苦钻研佛经,造诣颇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对一些佛经的阐述异说纷呈,有时对同一问题甚至会出现大相径庭的解释。面对这一个又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玄奘下定决心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印度)去寻根求源,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玄奘下定前往天竺的决心后,就给李世民写了表章,请求西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玄奘的表章上奏后,一直没有消息,他也无法动身。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玄奘才有机会离开长安,踏上西行之路。玄奘离开长安以后,沿着丝绸之路迤逦西行,经过天水、兰州到达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凉州(州治在今甘肃武威)。凉州都督李大亮按照朝廷禁止百姓出境入蕃的禁令,逼令玄奘返回长安。在当地佛教领袖慧威法师的帮助下,玄奘才得以继续西行。玄奘与慧威所派的两个弟子昼伏夜行,先后经过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到达瓜州(今甘肃敦煌)。瓜州刺史令狐达对玄奘非常敬重,热情款待。这里已临近当时唐朝的边界,防守更加严密。出瓜州往北约50里有条芦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有5座烽火台,中间相距百里左右,首尾相连。除了烽火台附近有些水草外,其他地方均无水草,无法通过。这时李大亮已知玄奘仍在继续西行,严令沿途州县和哨卡缉拿。玄奘在烽火台边取水时,被守台唐军捉拿。眼看就要前功尽弃,幸亏一个信佛教的小军官鼎力相助,玄奘才得以逃脱,进入了漫无边际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是一个东西800里阔的大沙漠,这里不但没有人烟,连飞禽走兽也难得一见。玄奘骑着一匹老马形影孤单地在大沙漠上穿行,走着走着就迷失了道路。也是祸不单行,在饮水时又不慎打翻了盛水的囊,饮水全部倾泻出来。没有水喝,这样走了几个昼夜,玄奘已经奄奄一息。走到一个岔路口时,老马偏离了正常方向,向另一个岔道走去。玄奘用微弱的力量拉马缰绳,想扭转方向,让它调过头来,但无济于事。走了数里,忽然看到前边有一片不大的青草地。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在草地上找到一个水池。喝着这清凉甘美的池水,玄奘感到周身凉爽,有了力量。他往皮囊里装满了水,才死里逃生走出了莫贺延碛大沙漠,达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当时西域诸国尽皆臣服西突厥,西突厥和唐朝又不断交战,为了减少麻烦,玄奘准备越过天山到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走北道,避开西突厥。因为玄奘是弛名中外的高僧,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王已派人在伊吾等候。请他前往高昌。玄奘盛情难却,只好改走中道。高昌王不但对玄奘盛情接待,而且执意让他留在高昌,主持寺院。玄奘西行求法心切,矢志不渝,绝食力争。高昌王深受感动,与玄奘结拜为兄弟,请他返回时一定在高昌留住三年。高昌王不但资助玄奘大批金银绸缎作为路费,还给沿途龟兹等24国国王写信并赠送大批礼物,请他们为玄奘提供方便。为了保证旅途安全,高昌王还派遣殿中御史双倍和工役护卫及医务人员陪同玄奘一道西行。他们翻过银山,途经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区)、龟兹(今库车)到达姑墨国(今新疆沙雅县),从这里向北翻越气候严寒、山峰险峻、四季积雪的凌山(今新疆乌什西北的巴达里山口)到达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玄奘一行在冰天雪地中经过7个昼夜,随行人员冻死大半,历尽千辛万苦,才翻过了凌山。他们沿着热海向西北疾走,在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碰上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可汗收到高昌王的书信和珍贵礼品,加之为玄奘的精神所动,不但没有给他添麻烦,反而给他派了多种语言的翻译和护卫人员。玄奘一行由西突厥南下,到达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然后越过铁门关,渡过阿姆河,翻过兴都库什山,到达了北天竺。玄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行程万余里,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了佛教的发源地—天竺。
  天竺在葱岭的西北,周围有3万余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天竺,每个天竺占有土地数千里,城邑数百个。五天竺所属大小数十个国家。玄奘先到著名的佛教“犍驮陀罗艺术”发祥地犍驮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又到小乘佛教的发源地迦湿弥罗国(克什米尔),在这里停留了两年时间,先后聆听名师讲经。然后沿恒河达到摩揭陀国的底罗磔迦寺。由该寺向南行走100余里达到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当年成道的地方。玄奘在这里五体投地地参拜了佛像。然后到天竺最大的寺院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该寺有僧众1万余人,不但保存大量大、小乘佛教经典,而且聚集着大批最优秀的学者,是当时印度学术书籍收藏的中心。玄奘在这里受到很高的礼遇,拜年近百岁的印度佛学权威、被人们尊称为正法藏的主持戒贤为师。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玄奘对佛法的研究造诣颇深,在那烂陀寺万名僧众中,像玄奘那样能讲通50部经论的不足10人。玄奘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辞别戒贤,到印度各地游学,遍访名师。待他再回到那烂陀寺时,玄奘的学问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遵照戒贤法师的法旨,玄奘为大家讲解《摄大乘论》和《唯识决择论》,多次与一些佛学大师辩论。玄奘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使一些前来辩论的大师缄口不语,心服口服。
  玄奘声名远播,戒日王在曲女城专门为他举行有18国国王和精通佛经的僧侣7000余人参加的学术辨论大会。会议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气氛庄严肃穆,请玄奘主讲《制恶见论》的要旨,并将讲解内容抄写悬挂会场门外请人诘难。连续18天无人辩难,玄奘获得了“大乘天”和“解脱天”当时佛学界的最高称号,成为五天竺公认的第一流学者。

取得真经归故国

  玄奘在天竺经过15年的学习,带着675部佛经,毅然踏上了回国的程途。从天竺回国比去时容易很多。玄奘离开天竺北上到达达摩悉铁国(今阿富汗的瓦罕地区),经过瓦罕通道,翻过红其拉甫口岸西北方向的明铁盖达板进入国境。由于西域国皆已臣服唐朝,沿途没有阻拦。玄奘沿山谷中的河道经公证堡到达塔什库尔干,然后再北上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在疏勒访求渡河时失去的部分经文后,折向东南取南道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在这里玄奘写了表文叫一个随同商队到长安的高昌人带去,在表文中说明了自己当年私往天竺的经过,现在回国到达于阗,因驮经大象溺死,经本太多,未得马匹,不得从速回京,拜谒天颜。玄奘在于阗滞留期间,给当地僧人讲解《瑜珈》、《俱舍》、《摄大乘论》等经卷,深受僧俗的欢迎。
  唐太宗李世民接到表章后,心中十分高兴,立即派出使臣前往迎接。并敕令沿途各国护送法师,保证所需人力、马匹的供应。命令敦煌官吏前往流沙迎接,让鄯善派人去沮沫迎接。玄奘接到敕令后,立即动身。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京师长安。因为太宗李世民即将率军讨伐高丽,先期来到东都洛阳,闻报后立即诏请玄奘到洛阳相见。唐太宗在洛阳仪鸾殿隆重欢迎玄奘法师,与他倾心交谈,安排太子李治为其建造译经院,令玄奘将带回的经卷置于弘福寺翻译。为了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诏令左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泛召集博学的佛僧50余人帮助整理翻译出来的经文。
  玄奘在洛阳拜谒唐太宗之后,到当年出家净土寺探望了师兄弟,然后回缑氏故里省亲。尽管久离家乡,故土难舍,不忍离去,但肩负译经重任,只得告别洛阳,重返长安。
  李治在长安专门修建慈恩寺,举行盛大仪式送玄奘和高僧入住慈恩寺。玄奘对佛教经文一一重译。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既要保持佛经的本义,又要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在我国翻译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期。玄奘把译论由秘书省派人抄出九部,分别交付雍、洛、并、兖、相、扬、凉、益九州传颂流通。唐太宗本来已经应允为新译经作序,由于朝政繁忙,无瑕动笔。待玄奘再次请求时,唐太宗才立即动笔,写成了781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置于众经之首。在庆福殿里,百官侍卫立左右,太宗特让玄奘就座,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序文,对玄奘进行褒扬。因唐太宗撰写了御制序文,玄奘又名唐三藏或唐僧。
  在译经的同时,他还遵照唐太宗的诏令,口述由弟子辨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玄奘亲历和所闻120余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南亚各国,尤其是研究印度的重要资料。由于日以继夜地工作,积劳成疾,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日圆寂。玄奘生前唐高宗李治为他撰写《述经记》,死后高宗痛苦异常地说玄奘之死是“失国宝”。黄巢起义前夕,据传奉其灵骨到南京立塔。太平天国革命时其塔倒塌,难以寻找。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修路所得其灵骨,掳往日本。后来一部分归还中国,奉于台湾日月潭玄光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