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为“跑官”者正名

2008-08-23

□ 剑 良
   而今,“跑官”、“要官”似乎已成了世风,此风时大时小,时骤时缓。据笔者观察,大凡换届选举、调整班子、官位出缺、考察干部之际,正是跑官要官风盛刮之时,这大概是官场一种潜规则,已成为公开秘密。所以老百姓有句顺口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青云直上。
  “跑官”“要官”,不管跑成还是没跑成,要到手还是没要到手,跑、要官者的名声都不大好,且讨伐之声不绝于耳。不过我倒觉得,一味对跑、要官者进行鞭挞和谴责,似乎有失公允,至少对“给官”“卖官”者来说是这样。
  自古至今,咱中国向来崇尚官本位,“官念”特强,官瘾特大。从孔老夫子的“学而优则仕”,到以后的封建科举制度,以及现在的“分!分!学生命根”,都是为求官者铺设的一条仕途。十年寒窗苦,图的就是一顶乌纱帽,不是吗?“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长安道,岂有饿死官”。当了官,从黄金屋、颜如玉、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到工资、住房、乘车、医疗等待遇,会收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形成官道拥挤,官满为患的重要原因。事实摆在哪里,就难怪即是一般老百姓,也有当官的欲望了。
  不过当官要有原则,位子那么少,“唯有德者居之”。官职要与德、能、勤、绩相符合。古有毛遂自荐之美谈,今有招聘、竞选之举措,你能说参加应聘及参选者有什么下好。那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名利、官位呢?三国时的杰出思想家刘劭说:“名利之路,在于是得。”这里的“是得”,是指正确和成就。谁能说以正确的动机和取得的“政绩”作为获取名利、官位的道路不对呢。《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记载,章武元年,都督邓方逝世,刘备问李恢:“有谁可继代邓方呢?”李恢说:“没有谁比得上老臣我吧?希望陛下明察。”李恢自荐任都督,也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美谈。
  人们厌恶跑官、要官者,主要是厌恶那些人品低下,利欲熏心之徒和口言善身行恶之辈,以及口头上说不想当官,暗地里却干着鸡呜狗盗、攀权附贵使邪劲的人。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参与竞选者似乎要坦诚得多,他们不仅公开声明想当官,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去争官。我们的跑官、要官者倒是应向人家学习,不防从暗地里走出来,拿到桌面上一争高低。
  古语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乃亡国之道。”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讲了这个道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近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由此看来,“给官”、“卖官”者所造成的危害,远比跑官、要官者大得多。因此,要刹跑官、要官之风,必先堵“给官”、“卖官”之路,源不存,流则枯矣。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注重治本”,“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我想,跑官、要官腐败行为的源头,不就是那些组织、人事等部门及撑握干部升迁大权的领导吗,这些部门及领导,不妨对照胡主席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认真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自我剖析,挖其根,断其源,跑官,要官腐败之风,何患禁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