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大民主“零距离”

2008-10-30

    “走进人大”我们的感言
  走进人大,不仅是一次时间空间上与人大的零距离接触,更是直接了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课程!
  ——李娟
  用这样一次模拟活动,让我们更为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了。
  ——王智君
  今天我是“人大主任”,走进会议厅,深感肩负着1600万市民的期望是多么的沉重。明天回到学校,作为一名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对于我的期望,同样也是沉甸甸的。
  ——陈洪
  今天“走进人大”的活动可以用震撼和难忘来形容,这是一个让当代大学生亲身感受人大制度,体味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新的广阔平台。
  ——李岩
  3个多小时的活动,让我真正体验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虽然是模拟的人大代表会议,但是会场内庄严的气氛,每一位同学认真的精神,真正的震撼了我。
  ——雷雁茹  
  “走进人大”,一股庄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走进人大”,一种坚定的责任感悄然萌芽。
  ——姚婧媛
  (月生整理)
  
  10月24日下午3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90位来自上海大学的大学生,身着正装坐在了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代表的席位上。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走进人大”主题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
  审议过程规范有序
  ●程序参照正式的常委会会议
  入场插卡报到,电子显示屏上显示报到人数,“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各就各位。会前的一切程序,和真正的常委会会议完全一样。
  这天审议的议题,是10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本市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若干建议》。领衔提出议案的王智君“委员”首先就议案内容向“常委会会议”作报告。
  接下来,工作人员宣读《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本市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决议(草案)》。
  精彩而热烈的审议就此开始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更多同学有发言机会,每人发言时间限制在3分钟。
  “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在促进女性就业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消除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的歧视。”汤黎华“委员”首先申请发言。
  “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我建议完善劳动力就业信息市场。”郁丽洁“委员”接着发言。
  李岩 “委员”则提出,“就业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这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准入门槛。”
  “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对《决议(草案)》进行着认真的审议。
  3时40分,投票表决开始。考虑周详之后,“常委会组成人员”郑重按下自己桌前的表决键。
  随着大屏幕上显示“61票赞成、1票反对、3票弃权”,“常委会主任”陈洪宣布决议草案通过。常委会会议到此结束。
  在常委会会议之前,学生们已经先行感受了人大,先参观了常委会机关大楼和人大陈列馆,然后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林荫茂介绍了人大制度和常委会相关知识。
  “很新鲜,很直观,真正零距离接触了最高权力机关,”陈洪说。
  表达意愿的过程是核心
  ●大量的“民主操练”在学校已经开始
  这一次的活动,已是 “走进人大”活动的第二十一期。“走进人大”活动的创举,始自2006年。
  这年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先组织市东中学学生试办“走进人大”主题活动。审议的议案是《在本市中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课本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原本以为初次举办这项活动,学生“常委会组成人员”都不熟悉,审议过程会很平淡。没想到,审议过程的激烈,超乎组织者的想象。第一个议案顺利通过了,第二个议案却被否决了。
  “他们在审议中提出的很多想法是我们先前也没有想到的。议案是否通过不是核心,他们表达自己意愿的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培训工委办公室教学部主任杨建国说。
  第一次试办取得了成功。从这年5月开始,这项活动开始固定下来,每个月举行一次。
  “我们开始是以安排高中生为主,主要从青少年群体中开始普及人大知识。后来许多大学主动与我们联系,要求参与,于是形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到研究生的系列活动。”杨建国说。
  “走进人大”,还不仅仅是单纯模拟常委会会议这么简单,大量的“民主操练”,很早就在学校忙开了。
  像这次的活动,一个月之前,上海大学就开始发布消息,组织发动学生自主提议案。很快,10多份议案就被提出。经过同学们的分析整理,发现议案中提得最多的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于是,大家决定把“大学生就业”作为议案的主题。
  此外,“民主”程序在学校也提前进行。像这次活动中主席台上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等9位同学,就是在学校被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投票推选出来的。
  通过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对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什么是行使国家权力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可以极大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政治制度,增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
  提高公民意识
  ●专家建议全国推广
  “形式新颖,很有意义”,这是社会各界对“走进人大”的看法。
  “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有更深刻的感觉。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一方面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为他们提供一种感受民主政治的平台,另一方面打破了青少年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模糊感,揭开人大制度的‘神秘面纱’。希望这项活动的范围继续扩大,最终能够推向全国。”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说。
  “‘走进人大’活动,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民主与法制的种子。”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刘剑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法律意识,弘扬了法律精神,普及了法律知识,强化了民主参与,同时也扩大了人大的影响,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新平台。
  同样,在共青团中央权益部法制处处长王希玲看来,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年人的国家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感悟到民主与责任,了解自身的民主权利以及如何行使它。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认为,人大主动打开大门,是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绝佳途径,也体现了巨大的普法作用。“它的意义是潜移默化的,将来更能体现出来。”
  一份调查报告证明了专家们的观点。上海市人大曾邀请市教科院的专家对参加过活动的5所中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活动的学生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知正确率达到60.9%,远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的34.4%。
  活动的后续影响也在持续扩大。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提出,将把这样的活动和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资源在学生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的区教育局还准备在中学政治教师中开展这样的活动,从教师层面普及人大知识。复旦附中和上海中学的学生还在自己的学校里开展了模拟人大常委会活动,在更多同学中宣传人大制度。
  对于“走进人大”活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也有长远规划。“我们不能局限于大中学生,我们要走向社会,针对全体市民。”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杨佳瑛说。
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让学生走进了人大。正如陈洪同学说的那样:“我们走进了人大,人大也走近了我们!”(记者 石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