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子 刘秀

2008-11-03

    巍巍的邙山脚下,滔滔的黄河南岸,有一座古柏蓊郁的帝王陵寝——汉光武帝陵,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光武帝刘秀就长眠在孟津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朴的陵园既是刘秀质朴而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他提倡节俭,反对厚葬的思想。它是一座无言的丰碑,伫立在河洛大地上,向我们讲述着光武帝刘秀那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清廉简朴的优良作风。让我们拂去尘封的历史,去了解这位无位而兴、无兵而起的布衣天子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舂陵起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虽然是刘邦的第九世孙,但因支脉疏远,其父刘钦仅是济阳县令,公元前6年刘秀就出生于济阳(兰考东北)。后来他的父亲刘钦又调任南顿县令,刘秀就在南顿(今河南项城)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但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被叔父刘良收养,刘良时任萧县县令,他们的日子还过得去,但王莽篡汉(公元9年)后,压制打击刘氏宗室,姓刘的人不能再作官,刘秀不得不回到家乡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种地,而且性勤于稼穑,种地非常勤恳。此时的刘秀已是一表人才,身高七尺三寸,大口高鼻,方额,性格谨慎宽厚,勤力少言,情不外露。而他的大哥刘縯性格刚毅,豪爽侠义,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嘲笑刘秀喜欢种地,只知计谋生计,是个置办的产业的主儿。次兄刘仲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后来刘秀到长安求学,通晓《尚书》,但看到王莽不会重用刘氏子弟,就又回到家乡,重操田业。
    王莽用毒酒毒死了自己的女婿汉平帝,自己做了皇帝,但他却没有治国之能,政令日改、官名月易,造成了商业混乱、农田荒芜,又加上蝗灾连年,当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暴发了以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22年,刘秀在南阳贩卖谷子,此时天下大乱,南阳也开始骚动,南阳的李通劝刘秀一起起事,刘秀刚开始不敢担此大任,但想到大哥刘縯素有大志,必能成大事,便到集市上购买了兵器,和哥哥刘縯在舂陵(湖北枣阳县东)起事,并打出了“复高祖之业”的口号,此年刘秀二十八岁。起初,大家非常害怕,纷纷逃避,但后来看到刘秀也穿上当兵的服装,都说象刘秀这样谨慎宽厚的人都参加了,一定没有危险,这才放心地来投奔,他们得到了同乡七八千人响应。他们联合新市,平林等绿林军,攻下了长聚、新野。刘秀刚开始起义的时候,连匹马都没有,只能骑头牛。杀了新野县尉后,才夺了一匹马。
   
 
    昆阳大战
 
    公元23年,刘秀与驻扎在宜阳的下江军5000人合兵在  水西大败了甄阜、梁丘赐率领的王莽的大军2万多人,刘縯又在棘阳大破了严尤、陈茂率领的王莽的军队,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建立了更始政权,推选刘玄作了皇帝,以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三月,刘秀又带兵攻占了昆阳、定陵、郾城,夺得了大批财物粮食,一并转运到宛城去支援刘縯。王莽听说汉军立了皇帝,十分恐惧,急忙派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王邑去平定起义,王莽的42万大军,将昆阳围得水泄不通。
    汉军诸将看到王莽的军队一望无际,都退入昆阳,个个胆战心惊,惶恐不可终日,又挂念妻儿老小,都想弃城逃跑。此时唯独刘秀临危不惧,他说:“眼下我们兵少,若同心抗敌,或许能够成功,如果分散逃跑,势必土崩瓦解,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同心破敌,共立功名,怎能只想着守护自己的妻儿和财物?”这些人平素不看重刘秀,被刘秀如此质问,大怒,质问刘秀:“刘将军有何胆略,敢出此狂言?”刘秀拿出地图指出成败的关键,众将无不佩服。此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常、王凤守昆阳,自己带12骑兵,冒着生命危险到定陵、郾城去搬救兵,他们乘夜色奋力杀出重围,等到了定陵、郾城,那里的将领却又贪恋财物,不肯出兵去救昆阳,刘秀劝他们说:“如今打败敌军,不但可得珍宝数百倍,而且可以大功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大家都将首级不保,还有什么财物可言?”这才说服众将,调来两城一万多兵马。
    刘秀率领1000多人马,自为先锋,在离王莽的军队四五里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自持人多势众,哪里把刘秀的人马放在眼里,只派了几千人来迎战刘秀。刘秀冲入敌军,连杀几十人。将士们惊叹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小股敌人好象很胆怯,现在见了强敌却如此勇敢,真是不可思议,让我们冲上去帮助他!”由于刘秀身先士卒,汉军将士倍受鼓舞,越战越勇,敌军节节败退,刘秀率军乘胜追击,杀敌数千人。
    此时刘縯已带兵打下了宛城,但刘秀并不知道,他却派人往城中送信,信上写到:“宛城已攻下,救兵已到”并佯装堕落书信,王寻、王邑得此书信,心中很是恐慌。汉军却屡战屡胜,胆气益壮,无不以一当十。刘秀又带领3000敢死队,从城西水路杀入敌军的中坚部位,击毙了王寻,敌军大乱。此时城中也擂鼓呐喊,冲了出来,内外夹击,喊杀声惊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全线崩溃,四散奔逃,死尸遍布百余里。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昆阳大战,刘秀在此次战役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用不足2万的兵力打败了王莽42万大军,被称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经此一役,王莽的军队丧失殆尽,他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称帝鄗邑
 
    昆阳大战后,刘秀和刘縯兄弟二人的威望越来越高,功高震主,这引起了更始帝君臣的不安,他们找借口杀了刘縯,刘秀在父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强忍悲痛到宛城向刘玄谢罪。为了避嫌,他不敢同刘縯的手下交谈,也不敢为刘縯服丧,并佯装谈笑风生,饮食起居亦如平常。其实刘秀因兄长被害内心万分悲痛,每独处都不再饮酒食肉,枕上常有哭湿的痕迹,但他知道此时尚无力与更始帝的力量相抗衡,所以采取隐忍的态度。刘秀的忍辱负重取得
了刘玄的信任,更始帝迁都洛阳后,让刘秀任大司马,去镇抚河北。刘秀到河北后,所到之处,考察官吏,贤明的升官,贪污的治罪,废除王莽的苛政,赦遣囚犯,恢复汉朝的官名,河北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争着拿牛肉和酒犒劳他们。
    算命的王郎冒充是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占居邯郸,自称为“天子”,一时声势大振。刘秀因王郎势大,往北赶往蓟城,而蓟城的刘接贪图王郎十万户侯的赏赐,起兵响应,刘秀只好赶往信都。刘秀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信都,在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下,高举义旗,招兵买马,征讨王郎。公元24年5月,攻下了邯郸,杀了王郎,消灭了河北最大的割据势力。
    刘秀进驻邯郸后,检点公文,得各郡县吏民与王郎来往的书信几千封,其中大部分是奉承王郎,毁谤刘秀的,刘秀并不查阅,而是当众烧了这些文书,并说:“既往不咎,烧了这些文书,让那些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人放心。”大家无不佩服刘秀的胸襟和气魄。
    随后,刘秀又先后收服了铜马、尤来、大抢、五幡等农民起义军,平定了河北。公元25年刘秀脱离更始政权,在鄗邑(河北柏乡)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统一全国
 
    公元25年,刘玄迁都长安,命舞阳侯李轶、大司马朱鲔带兵30万镇守洛阳。刘秀平定河北后,派兵攻打洛阳。由于朱鲔死命把守,刘秀的部队连攻数月,一直没有打下洛阳。刘秀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他听说岑彭曾是朱鲔的校尉,就派岑彭去劝朱鲔投降,朱鲔对岑彭说:“大司徒刘縯被害,我曾参与谋划,更始帝派萧王(刘秀)去河北,我又阻拦过,并让除掉萧王,这些罪过,我想萧王刘秀是不会原谅的,所以不敢投降。”刘秀得知这些话,就让岑彭转告朱鲔:“成大事者,不计小过。朱鲔如果来降,我保他官爵不动,更不要说杀他了,我指着黄河水发誓,决不食言。”岑彭把这些话转告给朱鲔,朱鲔从城头放下一根绳子,对岑彭说:“如不失信的话,你顺着这根绳子上来。”岑彭拉着绳子就要上去,朱鲔被其诚心感动,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到河北刘秀那里听候发落,刘秀看见朱鲔,急忙离座,亲自为他解下绳索。刘秀不计前嫌、胸襟博大,朱鲔深受感动,率部投降,引刘秀进入洛阳。从此洛阳便作为东汉都城。
    刘秀称帝前后,赤眉军攻克长安,刘玄肉袒乞降,不久被绞杀,更始政权覆灭。赤眉军因长安粮食困乏,引兵东进,与刘秀所派大军在崤山展开激战,赤眉军兵败后退到宜阳,刘秀亲自带兵堵截,以樊崇为首的十几万大军全部投降。刘秀立即命令把宜阳的厨师全都召集起来,给赤眉军做了饭菜,先让他们饱餐一顿,饥饿疲惫到了极点的赤眉军,受到这样的优待,都对刘秀感恩不尽。
    第二天,刘秀又在洛河边列开队伍,让赤眉军观看,并对他们的首领樊崇说:“你们投降,后悔不后悔?如果后悔,我让你们回去,重新集合队伍,咱们再行决战。”樊崇等人赶忙叩头谢罪,说:“归服圣上,早有此心,今日如愿,真如同幼儿脱离虎口见到了母亲,还有什么好后悔的!”。刘秀便赐给降将良田美宅,其余的士兵都给钱遣返还乡,刘秀收降赤眉以后,基本上统一了中
原地区。
    收复关中和洛阳后,刘秀又派兵东征齐地、西平巴蜀、南擒蛮女、北御匈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他经过12年极为艰苦的戎马征战,削除群雄,扫平大大小小的皇帝,结束了豪强割据的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
 
    中兴盛世
 
    刘秀曾说:“吾理天下,亦以柔道行之”。他在位33年中,实行一系列宽容的“柔道”措施,为中兴汉室,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释奴返庶,振兴农桑;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二是提倡节俭,并且以身作则。他“身不穿华丽之服,耳不听妖冶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室无偏爱,左右无偏爱。”光武帝还不慕虚名,不喜谀辞,明确规定,如有官员拍马屁,称颂他的美德,就要处以髡刑(古代削去男人头发的一种刑罚),罚其屯田。三是改革吏治,裁减冗员;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实行退武吏、进文臣的政策,并限制三公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四是爱护勋臣,柔道济世。刘秀平定天下以后,没有象汉高祖刘邦那样杀戮功臣,而是优待勋臣,时刻教育他们遵守法令。他一改王莽时期政苛刑酷的法令,宽刑薄罚,与臣民和衷共济,共图中兴。五是崇尚儒学,兴办教育,培育人才。刘秀深知“武功取天下,文治安天下”的道理,建武五年(公元29年),他亲自到洛阳开阳门外,洒酒祭天地,破土奠基,建造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太学。由于刘秀的倡导,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各类学校,有力的促进了东汉初期教育的兴盛、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刘秀在位期间,勤于政务,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每日上朝理政,日落才罢,晚上同大臣探讨经理,半夜才睡。皇太子见他如此操劳,劝他多注意身体,刘秀却回答:“吾自乐此,不为疲也。”
    由于刘秀的勤劳不怠,举措得当,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出现了历史上的中兴盛世,史称“光武中兴”。
    但刘秀由于积劳成疾,于公元57年病殁,享年六十三岁。临终遗诏:“朕无益百姓,葬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后归葬原陵(孟津汉光武帝陵),谥曰“光武”,庙号“世祖”,葬礼遵遗诏:“务从约省,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