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首次”凸显秭归代表工作与时俱进

2008-12-16

    秭归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和发挥代表作用,研究和探索出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办法和措施,从而,使代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回首即将过去的2008年,“十个首次”折射出秭归县人大代表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代表知情权首次得到有效保障
    人大代表知情才能知政,知政才能更好的议政,所以落实代表的知情权尤为重要。秭归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知情权的落实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的督促力度,收效良好。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大代表手中有了多种书面材料,包括人大常委会公报、人大常委会的一系列工作办法、县人民政府公报、法院及检察院工作简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本选举单位一些情况通报等。从而,代表对政情、院情的深刻了解,有效提高了人大代表审议有关议案、报告的质量和效能。
    二、首次组织代表集中学习和专题辅导
    2008年,秭归县先后组织县、乡人大代表集中进行了法律知识、履职业务学习,前后历时十五天。一是邀请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县级调研员、代工委工作科科长罗世平同志,对县人大代表如何“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进行了集中辅导,参加学习的县人大代表有208名,“一府两院”的领导、县直各单位的负责人和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共有126人。二是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和代工委分别为各乡镇的人大代表讲辅导课,参加学习的代表达702人。通过学习,代表们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等相关基本知识,而且还明确了人大代表在大会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
    三、代表建议质量首次实现“四个转向”
    在2008年初召开的秭归县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共提出了102件建议,从这102件建议的质量来看,首次实现了“四个转向”即:由向“一府两院”提出局部的小事情转向关注全局性的大事情;人大代表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反映民意的建议逐年增多,达到了69件,占当年建议总数的68%。由建议本身空洞无物、简单粗造转向情况清、问题明、建议准;人大代表坚持在大会召开之前,深入走访选民、开展专题调研,并认真撰写建议原案,滥竽充数的建议比以往少多了,建议内容相对较差的原案仅占建议总数的3%。由纯粹要钱要项目型的建议转向建议“一府两院”不断优化政策措施、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人大代表坚持在思维方式上大突破、从政策和法律内谋出路、向机关作风转变要效益,已尝到了甜头,提出带前瞻性的代表建议48件,占当年建议总数的47%。由“草稿式”建议文本转向规范的电子文本,自2008年开始,代表提交的建议100%的都经过了草稿、初审、修改、制作电子文本等程序,不仅提高了代表建议的严肃性,而且为有效的落实代表建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代表建议办理首次推行“六优先”
    在代表建议办理过程中,“一府两院”本着“办理一次代表建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进一个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代表建议看作是人民群众赐予人大代表的一柄“上方宝剑”,把办理代表建议作为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08年首次推出了“六优先”的建议办理工作新举措即:项目争取、审批优先——凡是代表有建议本级能办理的尽一切可能给予立项,本级解决不了的尽最大努力向上汇报争取;资金预算优先——属于民生方面的建议,宁可压缩行政经费预算,也必须保证这类建议的落实不打“白条”;工作安排优先——“一府两院” 在确定工作重点和组建工作专班时,充分考虑代表的建议和意见,并与代表一道,共做改革和发展的“鲜活”文章;问题解决优先——把代表反映的问题作为改进工作方法的第一信号,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选择;政策制定优先——除对上级已明确的政策,及时贯彻落实以外,凡需要县级政府研究制定的惠民政策措施,在积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不拖不缓;目标考核优先——把代表建议办理视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纳入“一府两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五、首次表彰奖励优秀代表和优秀建议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质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依据《秭归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办法》和《秭归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办法》的相关规定,秭归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评选表彰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建议实施办法》,评选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建议,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标准进行,采取自下而上推荐和评选产生。在2008年初召开的秭归县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对评选出的15名优秀县人大代表和7件优秀代表建议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六、代表履职热情在活动中首次激发
    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开展,本着紧扣党的中心工作,体现民意,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与政府工作合拍的指导思想,力求监督抓“热点”,调查抓“难点”,视察抓“重点”,检查抓“要点”。在代表活动组织时,注重突出党委工作的“着力点”,寻求与政府工作的“结合点”,激活代表履职的“兴奋点”,强化代表活动的“薄弱点”。 2008年以来,除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的各项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定时开展代表约谈与互动等集中性活动以外,代表小组及各乡镇的活动也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在五月和十月的代表活动月里,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共开展了25次代表活动,参加的代表达3140人次。通过经常性的代表活动,不仅让代表们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政策、法律知识,学会了一些履职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还激发了广大代表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代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发挥了代表的监督作用,有效的助推了政府工作。同时,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也真正得到了彰显。
    七、首次实行“两公开”搭建“双向”监督平台
    为了促进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切实加强选民对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的“双向”监督。2008年首次实行了“两公开”即:将214名秭归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的基本信息(住址、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和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原案,以及每件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结果及代表对承办单位的满意度,在“湖北秭归”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从而,搭建了“双向”监督的平台。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更方便――如选民的心声和愿望需要代表向上反映,或选民需要代表协助做的某项工作,包括选民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拨打相关代表的联系电话,也可以到代表的单位或驻地去面对面交流,把代表的履职情况置于广大选民的监督之下。代表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更透明――代表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提议案和建议去实现。代表们所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一府两院”及其相关承办单位,办得如何?落实效果怎么样?包括代表对承办单位的工作是否满意?全体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一目了然。
    八、乡镇人大工作首次有了评价依据
    为了增强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工作上的不作为状态;使乡镇人大主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大工作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监督工作上;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在本乡镇的顺利实施,有效推动本级政府工作。2008年初,秭归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根据全县乡镇人大工作实际,制定了《秭归县乡镇人大工作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包括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人大代表;组织代表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代表建议的提出与办理;建立和完善人大工作基本制度;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等活动;召开人大主席团会议;代表先进典型以及人大工作宣传;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人大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等十个方面。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评先的重要依据。
    九、代表工作宣传首次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2008年以来,秭归县人大常委会采取“五结合”的方法即:县内与县外宣传相结合;文字与影像宣传相结合;代表写与写代表相结合;重点宣传与长期宣传相结合;宣传代表工作与宣传代表典型相结合,收到了实效。先后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宣传代表工作及代表履职典型的文章达168篇。被“中国人大新闻网”采用的宣传秭归代表工作的稿件有48篇,其中总结宣传了19名代表履职的先进事迹。不论是发稿的总篇数,还是被“中国人大新闻网”采用的稿件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极大的提升了秭归人大代表及其代表工作的知名度。
    十、民选“村官”人大代表公信力首次凸显
    近年来秭归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加强了代表的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与培养,倡导人大代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选民意识。“五种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使县级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和为选民服务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人大代表的公信力。
    2008年9月至10月,秭归县186个村先后全面进行了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全县村级班子换届选举的过程中,各村选民对户口在本地的县人大代表十分看好,90%以上的县人大代表被选民推荐为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经过20多万选民的无记名投票,有77名县人大代表高票当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占农村108名县级人大代表的71.3 %,创历史之最。(秭归县人大常委会 宋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