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首家人大代表工作站

2009-01-05

  与居民唠家常,为大家出点子
  12月25日,北京首家人大代表工作站第二次开门接待居民。上午8时30分,离接待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已有不少居民赶来居委会等候。
  每月最后一个周四的上午9时到11时,海淀区人大代表会来到这个设在清河街道毛纺南小区里的工作站,轮流倾听百姓呼声。工作站成立一个月多来,共有近40位居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倾吐烦心事儿。今天“坐班”的人大代表是祖砚铭和张春海,他们的记录本上写了满满一页。
  已经退休的王老师是人大工作站的“回头客”,上次来反映噪音扰民的问题,这次又特地拿来了详细的书面材料。“王老师之前提供的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去查过,并帮她联系了对应的职能部门,还为她提供了不少参考建议。”祖砚铭是毛纺南小区居委会主任,对社区的情况十分熟悉。
  除清河街道居民外,还有不少其他地方的人看到媒体报道后慕名而来,有的跑得气喘吁吁,生怕赶不上。52岁的王大妈家住上庄,7点就出了门,“我们有个心愿,希望我们街道也能设立这样的工作站,让大家和代表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11时15分,虽然接待时间已过,但两位人大代表还是热情地和遛弯儿回来的仲大爷聊上了。“其实我们的工作就是与居民唠家常,为大家出点子。”在海淀区公安局任职的张春海原来是清河派出所的民警,回到社区觉得很有归属感,“多一些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门路,让百姓少折腾,是对居民负责。”
  跟踪反馈居民反映问题
  虽然工作站每月只开放一次,代表们也是每次2人轮流出席,但居民不用担心反映的情况没着落。接待室里,14名地区人大代表的照片和联系方式一目了然,接访详情还有一本“流水账”。人大清河街道工委办主任张红告诉记者,在这本册子上,每条接访内容后,都要用红笔写上跟踪信息。上个月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基本都有了反馈,“在街道职权范围内的就马上解决了,职权之外的会向有关负责部门反映,如果属于信访的范畴,我们也会给一个答复,为大家出谋划策,告诉他们找哪个部门。”
  据了解,上次接待日正巧是清河街道办主任邢玉平代表“值班”,当天就责成城管部门叫停了毛纺北小区的违章搭建施工。现在,拆除申请已进入了相应的法律流程。根据居民的意见,清河街道还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写入了2009年工作计划。
  据人大清河街道工委办陈原梅介绍,工作站还设有“人大代表信箱”,此外还聘了26个联络员,深入每个社区了解百姓呼声,替居民反映情况。“这样就不会每次出现扎堆的情况,工作也将是常态化的。”
  代表与居民间架起“沟通桥”
  经历一年左右的酝酿,人大清河街道工委建起了人大代表工作站。开设一个月来,架起了一座沟通桥,获得了居民的认可。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纪表表示,工作站为代表履职以及民意表达找到结合点。
事实上,北京基层人大组织的工作近年来一直都在加强。2000年8月,北京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在10个街道全部建立起街道工作委员会,首开北京市区级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的先河。人大街工委经常组织人大代表下社区,与居民开座谈会,一同评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此外,代表们还要向居民们做述职报告。(本报记者 潘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