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草案过于笼统看不懂 粤人大代表审议遇尴尬

2009-02-27

    “12000亿元的一般预算支出却只有14页纸的预算(说明)。”“预算不分明细,不知道钱分到哪里去,不够合理。”
  “预算报告实在太专业,我们都看不懂。”
  “预算不是秘密,应该挂在网上向社会公开!”
  正在举行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提交的《广东省2009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持续成为各代表团人大代表讨论的热点。
  预算报告表述太专非专业人士难看懂
  “这个预算报告实在太专业,从头看到尾,看得头都晕了,还是不太明白。”广东省人大代表在对省政府财政计划和预算报告进行分组审议时,专业性过强的厚厚一叠文件让许多代表频频摇头。有代表向记者指出,专业的表述、复杂的图标、纷繁的数据,让多数非财经专业出身的代表如坠云雾。
  记者看到,在审议财政预算的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代表们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看不懂财政预算。“我们平时也常常审议下级做的预算,为什么就看不懂政府的财政预算?”有代表就此提出。
  “我们不是财税专业的,对术语一点概念都没有。既然要人大代表履职,首先要让我们自己弄明白,不能糊里糊涂讨论几句就没事。”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大学社科部教授关至钢表示。
  “我是学经济的,当过五年代表,还参加过人大财经委的会议,但还是看不懂我们的财政预算。”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华对此抱相同看法。
  不少代表表示,代表来自各行各业,知识储备不一,对于报告的理解深浅不一,人代会应该善于借助外脑,邀请专家帮助讲解财政预算之类的专业报告。他们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追加一部分情况比较分析说明,让代表们在毫无概念的数字之外,能够真的看明白。
  不过,在一片“太难懂”的感慨声中,也有人大代表表达了不同意见。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辛瀑说:“人大代表不能老提‘看不懂’,第一年看不懂,回去可以学习,第二年就应该能看懂了。最要紧的是,人大代表应该有一个观念性的改变,要非常关注预算,可以说,最好大部分时间要来研究‘钱’的事。”
  预算问题抠得越来越细管住权力就能防止腐败
  来自广州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张招兴告诉记者,他已经是连续三届的老代表了,代表们对预算问题抠得越来越细,财政预算草案也做得一年比一年进步,但仍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人大代表分组讨论草案的过程中,不少代表表示,政府的财政预算草案做得一年比一年进步,但是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预算还作得不够详细,不分明细,代表们都不知道钱用到哪里去了。
  “我们在研究和讨论预算后发现,预算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省人大代表李秋霞告诉记者,一是因为没有详细列出明细,二是不知道预算制定的标准是什么。荣卫平代表说,其实看不懂不完全是真的“看不懂”,而是看不出问题。“提供的信息不够,就很难看出问题。”
  谭燕红代表说,预算支出列表在医疗卫生类下分列“医疗卫生管理事务5571万元,医疗服务支出34253万元”,只看这几个数字,代表们很难审出这笔钱究竟是怎么用的。如果“医疗服务支出”写成买10台CT花了多少钱、盖一座医院大楼花了多少钱,代表们就很清楚了。
  “200亿元的部门预算支出做了厚厚一本预算,12000亿元的一般预算支出却只有14页纸的预算(说明)!”广东人大代表甘霖告诉记者,部门预算的制定已经有了进步,但在一般预算支出方面,还要更加细化。
  记者了解到,今年提交给代表审议的预算分为两本,一是部门预算,也就是各政府部门维持自身运转所需要的经费,比如办公经费;另一本则是一般预算,也就是政府部门用于权力支配的支出。
  辛瀑指着预算草案对记者说,预算制定部门需要提高改进方法,提高水平。以前部门运作成本预案也薄,经人大代表反映,现在每笔支出分得细,也变厚了,是进步,方便代表监督。对于涉及部门权力的预案,则应该做得更细。因为不做细的部分,就是领导的权力。我们代表要督促他们改进。人大这边审得越细,将来滋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小。
  人大代表朱兴明告诉记者,他在去年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和十多名代表一起提交了《关于要求省人大认真履行审查表决地方财政预决算职责切实管好“钱袋子”和“权力”的建议》,明确提出:“公共财政、议会管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管住了‘钱袋子’就意味着管住了权力,在防止腐败方面就能做到釜底抽薪。但是,目前广东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从总体上来看还比较‘虚’。”因此,应把预算草案和结算报告的审查列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
  预算草案变成“电子书”由“类”到“款”更清晰透明
  有代表建议:预算要向大众公开,它是公共事务,不是秘密。省长报告已向社会公开,为什么预算案不能通过媒体公开?可以参考香港的做法,把预算挂在人大网站上向社会公布。
  记者了解到,“由‘类’到‘款’,这是今年广东政府预算草案的最大突破。”广东省人大财经委预算监督室主任黄平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广东预算草案民主演进历程:2006年,预算草案报告在“省级重点支出保障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上,比以往更为具体、详尽,第一次给每笔开销具体立项,向代表说清楚“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2007年,《广东省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封面上去掉了往年的“秘密”二字,意味着代表可把“预算”带回家仔细研究,不必“阅后缴还”;2008年,623页的《广东省2008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变成了“电子书”,全部上“网”供代表查询审议,“电子书”比草案原稿增加了“项目支出明细表”的查询内容。
  黄平告诉记者,何谓由“类”到“款”?一般来说,预算编制的项目分为“类”、“款”、“项”等几个级别,涵盖范围依次递减,但细化程度依次加深。“以往,提交省人代会审查的预算草案仅仅将收支项目和数字列到‘类’这个级别。例如,国防安全支出,仅仅写明这一类别要花多少钱,再无其它。”如果草案的编制细化到‘款’,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意味着,除了列出国防安全要花多少钱外,还要具体列出这个领域中公安、武警等各支出多少钱。”
  记者翻开《广东省2009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确实,每一个大类别下都多出了具体的“款”,少则十数,多则数十,一款款清晰可查。
  “看不懂、看不完、看了也不知道钱究竟花到哪儿了……这些老问题代表们提过很多次。近年来,广东的预算审查和监督一直注重解决这些问题。”黄平说:“从去掉‘秘密’,到电子版的预算草案上网,再到今年的细化到‘款’,我们希望代表们能够迈过‘专业’这个门槛,通过认真履行审查和监督的职能,使得政府花钱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和民主。”
  黄平同时表示,尽管制度不断完善,代表的能力不断加强,然而,在厚厚的报告、专业的表述、复杂的图标、纷繁的数据面前,如何让人大会议对预算审查的过程更为合理和透明,增加社会各界对政府预决算的了解和参与度,仍然是一个难度不小的课题。(记者 邓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