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成果的报告

2009-04-15

——2009年3月18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洛阳市规划局局长 黄清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会议作《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成果汇报,请予审议。
    一、洛阳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自1952年以来,我市共编制完成了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56—1976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控制在50万以下,规划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确定的“跳出老城建新区、然后再逐渐连片发展”的城市布局方式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洛阳模式”。
    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81—2000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以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9.6平方公里,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基于现状,调整结构,填平补齐,仍保持东西向带形城市格局。
    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2000—2010年,首次开展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在城镇空间结构上提出“都市圈”概念,划定了161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和旅游城市;中原西部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3.18平方公里。
    二、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的必要性
    1、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提前实现
2006年,我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174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建成区面积172.3平方公里(含吉利区),城市人口174万人,实现并突破了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6.26平方公里的规划目标。
    2、外部政策环境的新变化为洛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中原城镇群发展规划》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提出重点发展“郑洛汴工业走廊”,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强化中原地区的交通地位,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3、国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国家提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土地资源的控制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既保证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河南省确定了郑州和洛阳先行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4、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面临新的课题。
   洛阳的大遗址群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区域,属于遗产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的历史文化片区。针对洛阳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加强资金投入和保护力度,势在必行。国家将在我市设立大遗址保护特区,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遗址保护。目前洛阳已正式被列入十一五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国家投资20个亿,选定100个项目)。
    洛阳市区内的遗址保护范围约300平方公里,占市区(不含吉利)面积62%,沿洛河依次排列。发展与保护取得双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是本次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行政区划局部调整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市撤消郊区,成立洛龙区,将原郊区的各乡镇分别划归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各区,相应调整各区行政界限。
    行政区划的变更,打破郊区包围城区的格局,为城市整合资源、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一系列因素迫切需要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2007年1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三、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进展情况
    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成果在全面总结评估历版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市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客观分析,针对未来城市发展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局开展了社会公众调查(共收到问卷9432份,新闻网在线答卷944份,留言484条)。对我市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历版规划回顾及实施评价、景观风貌、居住及住房发展、经济与产业等10个专题进行了研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突出了工作重点。
    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提出了我市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体系框架、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原则措施、市政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本次规划,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建成国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及规划编制单位的努力下,经市规划局精心组织,《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于2007年8月基本完成,并分别于2007年9月和11月顺利通过了我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和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8年4月18日至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审查工作组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工作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实地勘察了现场。经过认真审查,工作组对我市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总体认为: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础工作扎实,专题研究深入,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工作内容和深度达到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审查工作组原则通过了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同时,会议还就城市性质与发展定位、规划区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模、中心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规划成果的内容表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市规划局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充实、修改和完善。
    2009年2月17日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对《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行了讨论并通过该规划。市规划局按会议要求进行了修改完善,现提交本次会议审议。
    四、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主要内容
    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包含四个部分:中心城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范围:
    市域:市域行政辖区范围15209平方公里。
    规划区: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面积为:1610平方公里,四期城市总体规划纳入了偃师的部分区域,共2405平方公里(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市区行政范围原为544平方公里。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诸葛镇、李村镇,共计约694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立足豫西,辐射中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携手周边,合力发展的中部制造业基地;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
    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中国先进制造业名城,国际旅游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化工、能源生产基地,国际性旅游城市,科研开发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一)中心城城市总体规划
   人口规模: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82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99平方米;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94.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8.3平方米。
    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近期重点向北、向西延伸,充实洛南新区,挖掘洛北用地潜力;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启动伊河南地区建设。远景将邙山墓群以北的孟津地区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
    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南侧的龙门山—香山和北侧的邙山、黄河构成城市的南北自然生态屏障,周山—洛河—伊洛河间的大型生态绿色开敞空间自西向东贯穿城市中部,涧河、廛河等南北向绿色通廊将东西向带形绿色空间串接,形成网络状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心城区、孟津、偃师等城镇组团分布于其中。
    城市空间结构:
    1、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
    红山、涧西、高新、洛龙、伊河南五处产业区沿交通走廊布局,生活区围绕在伊洛河和隋唐城遗址生态绿核周围,形成由内向外、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
    2、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结构
    各片区、组团的功能结构相对完整,组团与片区之间通过快速交通走廊连接;规划“一主两副”的复合型城市中心;以线性、枝状绿地为主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五个城市组团分别是:洛河北岸的涧东分区、道北分区、涧西分区(含高新)和洛南分区、伊河南分区;黄河沿岸的吉利组团是城市的飞地。
    黄河与邙山位于中心城市区和吉利组团之间,布置大范围生态隔离区。五个城市组团之间由河流水系与基础设施走廊分隔。
    工业用地布局:
    1、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七个工业区,主要沿城市西南环呈“L”型布置(分别是洛阳工业园区、涧西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龙科技园等工业园区);城市北部为吉利工业区。各工业组团之间规划有专用货运通道联系。
    2、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47.3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73%,人均工业用地16.44平方米。地均工业增加值不低于25亿元/平方公里。
   绿地系统结构: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了“中心绿地+放射状绿带+网络状绿化走廊”的绿化布局结构,形成“遗址绿地为核心、带状绿化引入城市;绿带贯穿、绿廊相连;绿轴成网、绿点均布”的绿地结构特色。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一心”即中心城区;“两轴”即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三区”一是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二是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应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三是西南部生态保护区,应通过城市化进程迁移区域人口。
    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区、若干个小城镇,相互之间以多条生态廊道分隔。中心城区即洛阳市区;新城区即孟津、偃师;小城镇即城镇密集区内区位、资源禀赋较好的小城镇,可作为重点小城镇加以培育(主要有麻屯、小浪底、磁涧、顾县、府店、会盟等);生态廊道就是结合城市中的生态绿带、大型遗址保护区、河流水系绿带、对外交通防护林带、高压线走廊等空间形成的绿化隔离带,有机分隔城市片区与城镇。
    (三)综合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发展目标:构建区域与对外交通综合体系,保障城市区域职能的发挥。与郑州交通联系服务目标是机动车90分钟到达,城际客运30一35分钟到达。
    对外交通发展战略:强化与郑州的交通联系,充分共享互用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交通可达性,巩固洛阳区域中心的地位;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加强与省内及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速联系。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形成自中心放射出的4条轨道交通网络,总长度为100公里,线网密度为0.37公里/平方公里。
    综合交通规划总体思路:
    1、构建区域与对外交通综合体系,保障城市区域职能的发挥。
    2、协调城市用地布局,建立新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实现。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远期建设轨道交通。
    4、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建设。
    5、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完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停车发展规划:2020年洛阳停车设施供应总规模将达到61.88万泊位,其中住宅区内停车规模为33.74万泊位,住宅区外停车规模为27.54万泊位,外来停车规模为0.6万泊位。  路外公共停车场供应总规模将达到7.32万泊位,其中老城片区0.77万个、西工片区1.35万个、邙山片区0.37万个、涧西片区2.58万个、洛南西片区0.08万个、洛南东片区1.20万个、伊南片区0.66万个。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名城保护重点:
    1、大遗址区:隋唐城里坊区、汉魏故城区、偃师商城遗址区、二里头夏都斟浔遗址区、邙山陵墓群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一龙门石窟保护区等。
    2、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关林、潞泽会馆、山陕会馆等。
    3、历史文化街区:老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
    整体生态格局的保护:保护邙山、周山、龙门山三山环绕,洛河、伊河、渡河、涧河四水穿城,沿洛河遗址绵延带,北、西、南为城市片区的整体生态格局。
    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及分区:
   1、划定定鼎路以东、焦枝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洛河以北围合的地区为洛阳历史城区范围,面积约11.75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主要是保护明清古城的整体格局,统一考虑交通的可达性,减少城市交通的穿越,提出风貌和高度的整体控制要求。
    2、划定历史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以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重点,分别对老城、廛河等相关地区,制定保护措施,实行分级分区保护。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搞好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坚信,在市委的领导下,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国际性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