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关于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和《加大对老旧水库设施修复力度,尽快恢复功能,改善生产条件,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议案的调查报告
——2009年5月11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张法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委托,根据李宗贤、曲焕平等36名代表在今年3月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和“加大对老旧水库设施修复力度,尽快恢复功能,改善生产条件,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议案,我们于今年3月24日至27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海钦的带领下,与市农经委、市水利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孟津、伊川、偃师、洛宁、宜阳等县(市),对该议案涉及的机电井灌溉工程、黄河灌溉干渠及支渠工程、陆浑灌区西干渠(伊河渡槽)及出水口工程、邙岭电厂灰水灌溉工程、陆浑灌溉东一干灌区及支渠工程以及各类提灌站、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听取了意见并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灌区基本情况:全市现有万亩以上中型灌区38处,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阳、偃师、嵩县、洛宁等地。其中水库灌区16处,引河灌区22处,设计灌溉面积204.8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3.2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6.17万亩;机电井1.7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103.2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81.63万亩。扣除井渠双配套重复面积,全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积21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37.8万亩,占64%。
2、水库基本情况:全市现有水库156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小浪底、西霞院、陆浑、故县),属国家和省直管;中型水库10座,国家和省已出资除险加固4座,已做安全鉴定,被申报国家除险加固计划4座,2座运行正常;小型水库142座,属我市直管,目前,约有50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坏险情,不仅不能发挥正常效益,甚至对水库下游已造成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
我市目前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为上世纪50—70年代所建,主要是靠农民投劳、就地取材建成,工程标准较低,特别是有些灌区经过多年运行,骨干工程严重老化,水利设备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渠道淤积严重,渠系设施陈旧,加上有些地方水位下降,使许多机井报废,提灌站、干渠无法使用,特别是遇到今年的大旱之年,水利基础设施的跟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个别地方还出现群众买水吃的现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一定的建设资金,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旱区的需要。
1、工程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病坏工程设施较多,带病运行、超期服役、效益衰减。如中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失修率接近60%,其中35%已经报废。由于工程“先天不足”,相当一部分工程渠系配套率低,还有40%的渠系、20%多的建筑物未配套。井灌区4580眼病坏失修,且95%为中深井,每年市级对此投入的资金有限。修复资金的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及时发挥应有效益。
2、农村体制转变,水利设施修复难度加大。由于农村体制、政策等原因的困扰,农民义务工的取消,使水利工程修复建设成本提高,且一家一户的农村土地承包体制,制约了农民自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机制不活,管理滞后。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多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运行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导致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度大,损毁率高,使一些水利基础设施长年得不到修复,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群众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期盼强烈。
三、几点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的保障。因此,加快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改造,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扩大农田耕地灌溉面积,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提高党和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威信;对于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该议案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我市广大农村的民声和民意,体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故此,市人大常委会应将该议案通过审议并作出决定,交由市人民政府尽快组织实施。同时,建议市人民政府在办理落实该议案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充分认识该议案的重要性。市人民政府要把修复和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把此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积极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立足实际,加大修复力度。要本着主次缓急、先易后难、集中投入、快速见效的原则,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灌区及井站进行修复和改造。第一阶段要重点对投资小、见效快、能迅速扩大灌溉面积的设施进行修复和改造;第二阶段要重点对水利骨干工程的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的修复和改造;第三阶段要重点针对丘陵、山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和改造。通过上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修复改造工程,使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能够尽快修复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活便利和社会效益。
3、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改造关键是资金的投入。一是要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市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加大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各项配套资金。二是要加强病坏灌溉设施修复配套工作。据水利部门调查核算,除上级安排的粮食核心区灌区工程改造项目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正常1.6亿元配套资金外,我市在2009—2011三年中,需重点修复万亩以上灌区14处,投资1536万元;修复灌溉机井6162眼、灌溉提灌站182 处,投资689万元。以上共需投资2225万元。三是要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要积极整合各级、各部门、各渠道的水利建设资金,采取分级负责,共同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修复和改造资金,以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
4、加强管理管护体制。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修复和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市人民政府要抓住当前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和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的机遇,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有效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民办公助”、“用水者协会”等措施,鼓励农民自建、自用、自管小型水利工程,调动农民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
5、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农村吃水难。据水利部门调查,目前我市农村29万人口存在吃水难。按照上级的初步计划,从今年起到2013年,要基本解决农村的安全饮水问题,我市将有7.5万人的吃水难有望得到上级解决,其余21.5万人要靠我们自己解决。希望市政府高度重视,分年度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切实解决好人畜吃水难问题。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