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故事

2009-07-09

      在本届2009世界邮展大会上,被国际邮联主席沃尔夫赞誉为“邮票之都”的洛阳,邮文化悠久而厚重。在人畜传递信息的汉唐时代,有许多动人的邮驿故事在这里发生。这些故事是中国邮文化中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朽。笔者采撷4则,与读者分享。
      一、蔡中郎“双鲤尺素”
      东汉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名字叫蔡邕,汉献帝曾称他为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以蔡中郎称之。在《玉台新咏》中收录有汉代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一首,署名为蔡邕。诗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首诗抒发了离别夫妻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民间广为流传,诗中的“双鲤鱼”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它就是秦汉时期的信封。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而“素书”,就是用素帛写的书信。“双鲤尺素”就是汉代常见的信封和书信。这种通信形式在汉代被广泛使用。直到唐代,人们还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作为书信标志,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可见,直到唐代,“双鲤”还是通信形式的代称。
      二、陆士衡“黄耳传书”
      西晋灭吴后,晋武帝为粉饰太平,延揽天下文人。时有江南大文豪,姓陆名机,字士衡,应诏到京都洛阳,做了著作郎。
      陆机来洛阳时,从家乡苏州带来一只狗。这只狗通人性,受人喜爱,所以,陆机给它起了个美妙的名字——“黄耳”。
      陆机在京师洛阳住得久了,一直没通家信,怀疑家有不测。有一天,他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同时装了一袋作盘缠的零钱,都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
      黄耳顺着驿道向着东南方向而去。肚子饿了,就到路边驿馆里求食。驿馆里的人都感到惊奇,款待黄耳,让它吃饱喝足。离开时,它伸着脖子,示意付钱,否则不走。需要渡河时,它就在码头上嘶叫,待船靠岸,一跃而上。下船时,伸着脖子,示意付钱,否则不走。这样水陆兼程,一路来到苏州老家门口,一面吠叫一面衔起竹筒,看着陆机的家人从竹筒里取出书信。黄耳不在家中久停,临行前来回走动叫声不断,似还有所求。于是,家里人写了回信放进竹筒,装好钱袋,重又系在它脖子上,放它上路。黄耳沿着原路,昼夜不停返还洛阳。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三千里,人往返需50天,而黄耳只用了20天。从此,黄耳就经常在洛阳和苏州之间的驿路上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真真成了信使。
      黄耳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刻石纪念它的传书之功。黄耳的坟墓,村人称呼为“黄耳冢”。黄耳传书的故事在洛阳和苏州两地代代相传,固定为成语“黄耳传书”。
      三、母子相见石像驿
      石像驿,即龙门驿。武则天崇拜龙门佛像,自称龙门驿为石像驿。该驿馆位于伊阙要塞之北,北对神都定鼎门,南向伊河小平原,东临伊水,西傍西山北麓,既是陆驿,又是水驿。以浮桥连接东西岸,供车马畅通龙门南北的是陆驿;以舟船来往与石像驿和彭婆馆十里伊水之上的是水驿。
这是神都洛阳通往南国的第一驿,地当洛(洛阳)楚(南国)大道要塞,水陆交会,行旅往来,人气之旺,堪比洛河天津桥畔。
      公元657年,武则天抱着一岁的婴儿李显从长安移居洛阳。龙门山水,万尊佛像,深深地吸引着未来的女皇:春暖花开季节,漫步在伊水侧攀;酷暑盛夏之时,乘凉于香山寺内。660年唐高宗染疾,武则天代为理政,每当闲暇之余,常带僚属和子女来游览。当时,尚在童年的李显,跟随母亲左右,每次都不例外。
      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崩于贞观殿,太子奉遗诏继承帝位。
      李显本无治国之能,一切听命于皇后韦氏,甚至公然声称,要把国政委托于韦氏父亲韦玄贞。一句话触怒母后,被贬为庐陵王,发配房州自省。
      从被贬之时起,李显便带着妻子和仆人,按照母后的“安排”,暂居石像驿馆。684年四月,李显夫妇在卫队“保护”下。
      这帮落泊之人,千里辗转鄂西房州(今湖北房县),住进深藏于原始森林中的庐陵王府。从此,李显与世隔绝,在焦虑中度日,在绝望中挣扎。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14年。14年间,李显备尝人间辛酸,度日如年;14年中,母后文经武纬,由 乱入治,君临天下,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14年的岁月,将李显送进中年,同时将武皇送入晚年。也许是“人之将老,心慈手软”,眼见朝中大臣武姓日多,天下人议论纷纷,再有狄仁杰的语重心长的苦劝,念子之情,屡屡从女皇心中升起。
      698年三月,武则天终于开恩:还李显以太子之位,派员外郎徐彦伯到房州迎接庐陵王;同时,下令装饰石像驿馆,设置仪仗,张灯结彩,择吉日率百官,迎接太子还朝。月底,李显一路风尘,回到当年悄然离开的石像驿前。一时间,礼炮齐鸣,彩旗飞舞,人海浮动,武皇下辇召唤,太子跪拜问安,母子之情,洋溢在伊阙山水之间。
      四、白居易疏通龙门驿
      龙门是帝王出巡南国和发兵南征的南大门,处在其中的龙门驿,事关军国大计。但是,伊水两岸边车道狭窄,浮桥承载有限,龙门驿这个“天下咽喉”经常梗塞。为医治这一结症,隋炀帝时开辟了水驿交通:在龙门、彭婆两点设置水驿馆,建造中小型船只,招雇当地船工,日夜穿梭于伊水之上,及时将洛京的邮物从龙门水驿转载南国,将南国邮物从龙门水驿转到京城。
      水驿交通开辟后,龙门驿水陆兼用,畅通无阻。此后,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责成洛州和洛阳县维护龙门驿设施,确保水驿昼夜不息。历经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三帝的“恩遇”,龙门驿持续繁荣,犹如天子之行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地爆发,龙门驿瘫痪,水驿中断8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帝国元气大伤,水驿交通断断续续,直至白居易的到来才得以改观。
公元829年,58岁的白居易卸去官职,隐居龙门香山寺。
      诗人到香山不久,便把目光投向山下的河面上:水势深深浅浅,不时有嶙峋怪石突出水面,驿船在水面上颠簸,经常触石遇险;船夫在岸上拉纤引船,严冬酷暑,日复一日。
      香山寺僧告诉他,“安史之乱”以来,阙塞河道年久失修,河床高低错落,形成八个段落,船行于此,险象环生,人称“八节滩”。国家无钱改善,还要求水驿畅通无阻。一旦驿路中断,官府便要治罪,船工轻则受罚,重则下狱……听了这段诉说,诗人心泪不止,不能兼济天下,怎能独善自身?他暗自发誓,疏通八节滩,解除船夫疾苦。
      诗人与好友智僧商议,决定募集疏通河道的经费。两人四方游说,走乡串村,劝有钱人出钱,无钱人出力。
      就这样,两人奔走募捐长达16年。其间,白居易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和好友元稹赠送的银鞍玉带。
      846年,伊河驿道终于疏通:怪石消失,险滩削平,伊水浩荡,驿船如梭。见到这一景象,诗人欣然挥笔,写下了《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
      其一曰: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柱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其二曰: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