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09-08-07

——2009年6月30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跃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作《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一、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规划实施三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加快发展。总的看,规划前期实施顺利,41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其中32个预期性指标,除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个指标停用,三产比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路通车里程、发电装机容量等个别指标受各种因素影响进度较慢外,其余指标进展良好;9个约束性指标,除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个指标停用,市区人口、综合能耗2个指标进展相对滞后外,其余6个指标进展良好,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见附表)
    (一)宏调观控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前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4%和24.1 %,高于规划预期目标。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191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008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6亿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前移到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中部城市第4位。预计“十一五”末以上指标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全社会投资消费出口较快增长。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72.6亿元,年均增长34.4%,已提前实现五年2500亿元的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2008年达到577.1亿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3%,2008年达到13.56亿美元。
    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6.59万人,已提前实现五年40万人的预期目标;累计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口8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3.9%以内,预计可实现4.5%的预期控制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不稳。2007—2008年5月价格指数逐月上涨,最高达到9.9%;2008年9月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价格陡然回落,12月降到1.1%。今年l—5月同比为-1.1%,价格仍处在下行态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
    优势产业日益壮大,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前三年全部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4.5%,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3.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主营业务收入2699.3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工业总量居全国中心城市第22位。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工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1%。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53家,其中超50亿元9家、超100亿元5家、超200亿元1家。新电集团、伊电集团、一拖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我市被命名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荣获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状况大大改善。积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高效、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突破220万吨,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牧业平稳发展,烟叶、花卉苗木、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六大支柱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70%左右。培养新型农民取得进展,涌现出“汝阳电子安装工”、“栾川渔工”等省级劳务品牌。
    旅游带动能力增强,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加快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推动了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龙门石窟入选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08年境内外旅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4567万人次和224亿元,均为2005年的2.1倍。商贸流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正在培育和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79.5亿元,为2005年的1.6倍。
    (三)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霞院水库、新安提黄等一批重点水利设施建成投用,兴利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前三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7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4万人,农村户用沼气达到45万座,全市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通客车、通广播  电视。
    交通建设稳步推进。积极优化施工环境,配合搞好郑西铁路客运专线、连霍高速扩建、焦柳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洛阳机场改扩建、郑西铁路客运南站、洛偃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项目以及城市主干、乡村道路等,交通区位和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底,全市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2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8公里。
    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煤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关停小火电机组101万千瓦,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紧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2008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81万千瓦,比2005年新增93.5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达到578万千瓦,比2005年新增79.5万千瓦。
    (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承担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责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我市成功入选“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并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城镇化加速推进。2008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较2005年增加4.6个百分点。在偃师市、嵩县、栾川等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推进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复合型城市的理念,制定并经省委省政府通过了新的“洛阳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洛偃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4%,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63.4%;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亿元,占全市比重54%。
    (五)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已达170家,超薄浮法玻璃关键技术等20多项技术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30多项。我市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中招升学率达到89.8%。职业教育取得新的突破,职业类学校110所,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7%,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9.8万人,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六)可持续发展
    人口继续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654.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8‰,连续三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下。
    土地管理和利用进一步加强。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42.7万公顷。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和环境整治。前三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2.54%,已完成20%预期目标的62.7%;2008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8.78万吨和1.007万吨。9县(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投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左右;2008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8.8%,比2005年提高了27.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火电机组脱硫设施改造610万千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8%,前三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均超过300天。
    (七)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72元和4597元,分别是2005年的1.44倍和1.58倍。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洛阳歌剧院、新区体育中心、新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建成使用,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73.8万人,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按参合人数)达到97.41%。
    平安洛阳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八)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加快国企战略重组。先后引进中铝公司、中钢集团等40多家优强企业,引进资金210亿元,盘活资产144亿元,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4家企业股票上市,募集资金89.6亿元。市属203户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6%,比2005年提高8.8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前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提前实现五年1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2008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其中出口13.6亿美元,是2005年的1.88倍。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规划实施三年多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但新形势带来的问题、困难、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增大。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工业效益下滑,投资、消费、出口和财税收入增速均大幅回落。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全力以赴战危机、狠抓落实保增长,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总体上,经济发展仍处于最为困难的时期,“保增长”丝毫不能放松。经济形势出现的急剧变化,以及对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使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面临挑战。
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现代农业总量偏小,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性、初加工型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和轻工业比重小。这种产业结构,在供求关系的大起大落中,一方面使我市经济受制于国内外对能源资源需求及价格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也凸显出来。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钼、铝、钢铁、水泥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一些企业亏损严重。今年1—4月份,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累计总产值同比下降1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5.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1%,利税同比下降23.3%,利润同比下降56.8%。如果不下决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影响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将长期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
    (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不足及环境污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增大。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完成“十一五”累计下降20%的目标,今明两年需降低8%方能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的消减存在着不稳定、不持续的因素,要完成到2010年分别消减至21.7万吨和4.01万吨的预期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正进行重大调整,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的竞争更趋激烈。2008年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3%,低于全国(1.5%)、全省(0.86%)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与我市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和科技人才资源较多的城市地位不相符合。同时,由于我市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不高,高终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少,一方面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也使设计、研发、创意、物流等现代务业受到很大限制,产业增值效益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大批农民工返乡,同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城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经营环境偏紧,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些领域还比较薄弱。在经济调整期一些社会矛盾可能集中地凸显出来,这些都使我市面临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
    (五)金融危机继续蔓延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外部需求收缩,出口拉动力减弱。消费需求受购买力制约又难以大幅扩张,股市楼市行情低迷,居民资产缩水,对投资和消费预期将产生负面影响,使我市防止经济大幅回落的难度增加。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市外贸出口影响较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又面临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特别是民营经济实力不强,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资产证券化率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利用外资变数增加等诸多难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市经济增长。
    除上述困难和挑战以外,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不断破除;改革攻坚和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努力加  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好规划的主要措施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我市“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关键是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形成发展合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来看,目前规划中9个约束性指标除市区人口1个指标需要加力争取外,其余8个指标经过努力有望完成;若确须调整规划指标时,市政府将适时向人大提出调整指标的议案。今明两年,应着力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紧密配合国家4万亿投资措施和我省“8511”投资促进计划的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尽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动力谷”及重型装备、硅光电、新材料等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薄弱领域和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范商品房市场交易行为,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把调整收入分配、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推出的鼓励消费政策,大力开拓消费市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工业、服务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培育和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严格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加快企业排污在线监控、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政府节能和工程节能,集中开展违法排污专项整治,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三)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洛阳新区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定位,积极探索实践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谋划和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促进洛偃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土地、融资、产业、人口快速集聚和规模扩张,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形成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为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以洛阳市区为中心,积极构建环洛阳“半小时经济圈”,促进全市城镇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调整和完善人口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四)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以优质化和专业化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孟津、伊川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县建设,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烟叶、中药材、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五)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企业兼并和战略重组步伐,推动国有骨干企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或有可能形成优势的产业领域集中;解决好市属中小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和运营效益。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由做大规模向提高竞争力转变。深入推进燃油税、医疗卫生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扩大外经外贸,用足用好外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落实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积极争取配额,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加快制订服务外包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成竞争力强的联合体,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鼓励紧缺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提高我市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各类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以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倾斜支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市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快廉租房建设,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监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