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信合书华章 深化改革天地宽——记市人大代表、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康凤立

2009-09-02

◆ 刘   克 杨倍力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能够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切实服务好自己的选民,帮助他们度过资金方面的难关,这是我的荣幸和骄傲。”在支农小额贷款发放现场,驻伊川洛阳市人大代表康凤立向笔者描述着20多年来他献身农村金融事业的真实想法。
    康凤立,生于1965年,河南省伊川县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伊川杜康酒厂、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从事金融工作以来,他从普通员工做起,先后担任信贷科长、副主任、主任,2004年6月起任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他朴实干练、大度而又精明敏锐。凭着自己的能力和群众基础,2007年3月他当选为伊川县人大常委会委员,2009年1月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
    以人为本求发展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一个连续亏损十三年的农村信用联社竟然还能起死回生。回首五年来,河南省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跨越了五大步:2004年历史性地扭亏为盈,2005年盈余1800万元,并连续三年实现较大盈余,2009年上半年,全辖实现利润7268万元,较上年同期多盈6577万元,占市办分配计划9500万元的76.5%。
    联社历经多年亏损,员工意志消沉,多方面问题积重难返。康凤立深谙万事人为本道理,上任伊始,他跑遍所辖18个基层社(部),摸排问题,鼓舞员工斗志,并提出了“抓班子、带队伍、定制度、重落实”的口号。他首先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严格按照“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干部进行综合考核,并把职工工资与业绩考核挂钩,同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大胆提拔思想作风正、业务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年轻干部。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制度充分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随着以经济责任制考核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陆续出台,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被选拔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职工迟到早退、消极怠工、中午喝酒的现象也悄然绝迹,相应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则渐成风气,联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就是标杆。只有自己做好表率,工作高标准,生活严要求,才能带动大家、号令全体。”康凤立说到做到,自觉坚持“两个首先”,即: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2005年,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基层社,要求每月至少要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与一线员工同考核、同担当。康凤立一马当先,带头遵守制度。在他的带动下,当年连番掀起了多次工作高潮,自然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
    工作中他从不拿原则作交换,他总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自己和家人。同事们说,康凤立私人的东西什么都舍得给你,但是换了公家的,一分钱你也别想沾光。康凤立赢得了广大职工的尊重和信任,他也由此带出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作为联社领头人,康凤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事集体研究,做到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康凤立认为,不知道关心职工的领导不是一名称职的领导。工作中是领导,生活上他是大家的朋友、贴心人。员工过生日,能得到他诚挚的祝福;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他会到场慰问;员工家里有了困难,他也会千方百计地帮忙解决。
    金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他格外重视职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除了抓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还引导职工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荣誉观。为了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康凤立聘请专家、教授授课,并经常性地组织员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求全社员工每季度读一本书,发表一篇文章或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在职工们中间形成了一种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争先气氛。此外,联社还专门组建了“信合之声”文艺宣传队、女子腰鼓队和先进事迹报告团,利用闲暇时间到基层社慰问演出,为员工作报告,女子腰鼓队定期上街作踩街宣传,既活跃了员工的文化生活,也宣扬了信用社的形象。
    在学习上,康凤立同样不落人后,可以说,他走过的正是一条学习、适应、提高、进步的成长之路。1992年7月,康凤立通过自学考试考入河南大学大专班,专修金融投资专业。1993年7月,他又考入郑州大学本科班,两年多的时间里学习了25门专业课程。2003年4月,他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班,攻读经济法专业。2006年7月,他又从香港公开大学毕业,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不断的学习深造使他开阔了思想,拓展了视野,金融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大为提高。近年来,他撰写的《加入WTO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与建议》等多篇金融理论调研文章陆续发表,他的先进事迹也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扎根“三农”求共赢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植根于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身为人大代表的康凤立认识到,只有时刻为农民的利益着想,才能拓展信用社的生存空间,农村信用社也才有用武之地,最终达到社农共赢的目标;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农村、农业、农民朋友,才能不愧对自己的选民,不愧对人大代表光荣使命。伊川农信联社通过推行“阳光信贷,承诺服务”,将酒桌上的信贷活动放到阳光下,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使那些“无关系、无后门”的弱势群体也能贷到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2008年1—10月份为例,伊川联社通过“阳光信贷”共办理各类信贷手续620余笔,金额达9200万余元,其中涉农贷款占85%。
    他创建“信用工程”,让信贷员进村入户为需要资金的农户贷款,这样不仅为一些过去生活贫困、致富无门的村、农民提供了致富机会,同时促进了农民诚信意识的提高,主动上门还贷付息的人员与日俱增。据统计,以前主动到信用社还贷的不到一成,现在达到80%以上,现金收回率在90%以上。2005年,城关信用社对“信用村”郭寨村首批52个蔬菜种植户发放贷款52笔,建起塑料大棚118个,当年每个大棚收入达5000多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400元。 这批农户在贷款到期前积极还款,用时再贷,村民的信用意识普遍提高,信用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农民按月交息,已成习惯,在不少村,广播上一提醒,上百笔贷款,两天内便能收齐利息。
    近年来,伊川联社共发放信用贷款7511万元,重点支持了高山乡郑村3300亩牧草种植、套种枣树,鸦岭乡千亩红薯品种改良,平等乡古城村300亩莲菜种植等项目,扶持城关、平等、鸣皋、白元、水寨、彭婆6个乡(镇)建起1555个蔬菜大棚,有效地提高了增产增收能力。江左乡小耿村原是个养殖屠宰村,农民生存环境差,收入水平低。2005年被评为“信用村”后,联社给每户贷款1000元,建沼气池80个。污水猪粪流入沼气池,保证街道干净;秸秆粉碎入池,防止空气污染。如今,该村街道干净整洁,做饭、点灯用的都是沼气,再加上养猪养牛,每户村民可年均增收2500元,居住环境也大有改观。
    岁月变幻,春华秋实。近年来,在康凤立的带领下,伊川县农信联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存款总量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撑起了伊川县金融行业的“半边天”,连年在全市农信社系统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2008年位列全省145家县级联社综合经营第二名,被省联社授予综合经营先进单位,被伊川县委、县政府评为“支农先进单位”。康凤立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金融系统 “先进工作者”、 “2006年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锋人物”、“河南省首届新农村建设十大名人”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月,他被评为“2005中国农村改革百名优秀人物”,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亲切接见,2006年4月被授予“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人物”,受到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王文元等的亲切接见。2009年1月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到洛阳视察工作,对伊川农联社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