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燕的苏秦

2009-11-30

◆ 林 夕
  古洛多宝地,岁久无人识。行走河洛间,总会有一些地方让你心惊,这不,在洛阳东郊,就有一个叫太平庄的村子,虽然现在该村看似平淡无奇,可仔细讲来,它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秦的老家。
刺股攻读
  太平庄,就是古称的乘轩里,苏秦就出身于这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苏代、苏厉、苏辟、苏鹤,均为一时著名的纵横之士。
  其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龙争虎斗,风云际会,很多纵横之士游说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贵,成为白衣卿相,权倾人主,声震天下。苏秦对此非常艳羡,加之兄长对他的影响,从小便立志献身此道。他独自前往齐国,投身于一代纵横大师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碰壁而归,感到十分羞惭。苏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讥讽他不务正业,不事农商,认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梦。苏秦听后,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闭门不出,发愤攻读。他日夜研习《阴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动人主的方法。夜半读书昏昏欲睡,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读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诵,锥刺股的苏秦与头悬梁的孙敬,都被编入《三宅经》中,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功夫不负苦心人,期年,他的学问大进,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
千里归燕
  苏秦先是来到了最富强的秦国,结果商鞅刚被车裂,秦王正讨厌说客。正好此时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从此走上了与秦为敌的道路。
  处偏僻之地的燕国,在七雄中实力较弱。太史公曾说:“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史记·燕世家》)。风雨飘摇中的燕园,“东不如齐,西不如赵”(《燕策一》)。其劲敌首先是其近邻齐、赵两国,而尤以齐国对其威胁最大。公元前314年,燕王哙效仿古时禅让,将国君之位让于其相子之,引起内乱。齐国乘乱,与中山国联合进攻燕园,燕王哙与子之均死,燕国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英明的燕昭王(公子职)于一片废墟焦土中即位,他矢志要报仇血耻,打垮齐国。  
  复仇必兴国,兴国必求贤。燕昭王在听了郭隗对他讲的“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后,毅然决然,以郭隗为师,筑黄金台,置于金于台上,延揽四方贤士。“苏子闻之,由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落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说苑·君道))此苏子就是苏秦。  
  苏秦到燕国后,燕昭王对他十分重视,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并盛宴款待,礼遇极高。苏秦也不负昭王厚望,他揣摩到燕昭王的心事,积极为昭王筹划谋齐之事。苏秦谋齐的总战略是,劝齐攻宋,孤立齐国消耗齐国的财力、物力,并让它放松对燕国的警惕,最后上举攻破。苏秦对昭王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也。”
  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苏秦还主动地提出,愿为完成这一亡齐的总战略,亲自到齐国去做内应,他说:“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燕昭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说:“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
舍身间齐
  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派他的爱弟襄安君人齐为质,苏秦也随之赴齐,苏秦的任务是:“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此次苏秦入齐,是怀着“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而去的,他再三向燕王表忠:“臣以死任事”,“臣以死之围,任齐燕之交”(《帛书四》)。  
  苏秦首次赴齐时,客观形势对苏秦完成预定任务十分不利。苏秦这一次在齐国共停留了五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了齐燕关系,取得了齐闵王的信任,但其“恶齐赵之交”的外交目的未能实现。公元前289年末,苏秦第二次由燕使齐。此时,客观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围杀了赵武灵王而在赵国专政。齐国也由于益尝君指使贵族田甲谋杀齐闵王未遂,益尝君逃回了封地薛,齐闵王亲自主持国政。  
  苏秦至齐之时,恰好秦国魏冉前来,约与齐共称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然后联合攻赵。这一建议正中好大喜功的齐闵王的下怀,他很高兴地接受。但当齐闵王向刚刚到达齐国的苏秦征询意见时,苏秦却坚决反对,并提出了他早已谋划好的称帝攻宋的建议。  
  苏秦这一建议表面上是为齐闵王着想,内心却是为燕国打算。燕在齐之北,宋在齐之南,齐大举攻宋,势必削弱其北部边防,有可能给燕国带来可乘之机。另外,楚、魏均与宋接壤。齐攻宋,楚、魏必来争地,秦国也不会置之不理,所以,齐一旦攻宋,定会陷入四面树敌的孤立境地。苏秦此计,一石数鸟,确实高明,齐闵王果然中计。闵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拜苏秦为相。
  公元前288年,齐军着手攻宋,赵魏亦予以助兵,燕国更是派将军率兵两万助齐攻宋。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宋不得不割让其淮北地,暂时与齐议和。齐灭宋的最大障碍在于秦国,齐第一次攻宋时,秦国曾派御史起贾到齐国进行阻止。因此,齐闵王在暂时与宋媾和后,委派苏秦出访燕和三晋,组织五国合纵攻秦,以便齐乘机灭宋。苏秦这次出访,表面上是替齐闵王联合五国攻秦,而私底下却在策划五国反齐的联盟。  
  为了进一步促齐攻宋,燕昭王又派兵二万,加入五国联合攻秦的联军。接着,苏秦便由燕国至魏(前287年初),以便组织五国攻秦。此时,孟尝君已入魏为相,他对齐闵王是非常痛恨的。所以,苏秦与孟尝君十分投合,表面上他做为齐使联络五国,准备攻秦,暗中他已与孟尝君约好,一有机会,便联合反齐。苏秦至魏时,五国攻秦的联军已经集结在魏的荥阳、成皋之间,并推赵国的奉阳君李兑为主帅。然而五国实际上貌合神离,联军一直徘徊观望,根本没有认真准备攻秦。为了促使攻秦联军迅速行动,以利齐乘机攻宋,齐闵王预先许诺将宋之平陵、阴封给孟尝君、奉阳君。齐国于前287年上半年发动了第二次攻宋之役。这此攻宋,引起了燕和三晋的不满,感到被齐国出卖了,所以,攻秦联军濒于瓦解。而燕昭王则乘机于此时与魏之孟尝君、赵之韩徐为密谋攻齐。谋事不秘,传到齐闵王耳中,闵王命攻宋齐军于是年八月退兵,以防备燕国的进攻,齐的第二次攻宋便这样流产了。公元前287年下半年,苏秦来到赵国。赵国对苏秦很重视,封苏秦为武安君。三晋之中,赵国的实力最强,韩、魏皆看赵国的眼色行事,要想联合反齐,赵国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赵国当权的奉阳君李兑是主张联齐的,所以,苏秦在赵国的活动十分困难;不得不去联络地位仅次于奉阳君的韩徐为。韩徐为亦对齐怨恨,因此赞成攻齐。苏秦私下
谋齐的活动为奉阳君所觉察,他派人拘留了苏秦。苏秦不得已,连续写信给燕王,因为昭王的干涉,苏秦才被赵国释放。苏秦由赵国脱身后,随即回到了齐国。至齐后,他首先巧妙地挑拨了齐赵关系。加之,齐国私下里又频频对秦国暗送秋波,终于导致了齐赵两国的公开为敌。奉阳君于赵惠文王十三年(前286),派韩徐为率兵攻齐(《史记·赵世家》)。是年,齐闵王召回韩夤为相,齐秦联合,齐军第三次攻宋,时值宋国内乱,宋王偃逃到魏国,死于温。这一次齐闵王最终大功告成,灭掉了宋国,但苏秦暗中组织的五国攻齐联军也即将兵临城下了。  
攻成身亡
  公元前285年,秦、赵、韩、魏、燕五国终于组织了反齐的联合阵线,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苏秦的暗中活动,齐国的危机来临了。前284年,燕昭王亲自赴赵国舍见赵惠文王,正式宣布与齐绝交。紧接着,五国联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齐国防守薄弱的北部边境一举攻入齐国。齐国倾尽全力抵抗,与五国联军在济西进行大会战,结果,齐全军覆没。济西会战后,秦、赵等四国即坐壁上观,独燕军在乐毅统帅下长躯直入,攻破齐都临淄。齐闵王逃至管城,被淖齿所杀,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燕昭王卧薪尝胆28年,终于实现长期的愿望,报了积仇。  
  乐毅破齐的卓越战功,固然与燕昭王的英明领导、乐毅的军事才能有关,但怎么也不能低估苏秦为燕反间的作用。《孙子·用间》篇曾有“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话,而不久前出土的西汉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又增加了“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一句,这无疑是对苏秦反间所起的巨大作用的肯定。燕军大举攻齐后(前284),苏秦为燕反间的面目便彻底暴露,齐闵王勃然大怒,命令车裂苏秦而后快。苏秦死时,年50多岁,一代纵横家终于以身许燕。眼虔在评论苏秦时,说“苏秦于齐不出其信,于燕则出尾生之信”,是“燕之尾生”(被记·鲁仲连邹阳传·索隐)。  
  苏秦死后,鉴于其威名,各地竟有苏墓多座。《洛阳伽蓝记》载曰:“出青阳门外三里许,道北孝义里。西北角有苏秦冢,冢旁有宝明寺。”明清文献也记载苏秦墓在“洛阳古太平庄”,但不知其所据何本。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太平庄一带有多方石碑出土,其中的唐代“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更是有力佐证。
  燕昭王破齐是战国时期划时代的重要事件,苏秦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若说燕昭王是越王勾践式的人物,那么,苏秦就是昭王的范蠡、文种。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云:“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当后人追思英明的燕昭王时,也不应该忘记以身许燕的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