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洛阳

2010-06-22

    千百年时光流转,洛阳——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已变化了容颜,没有了驮马古道的蜿蜒,也淡去了洛河两岸的船帆桨影。然而,那以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而艳冠群芳的牡丹,却早已成为洛阳城永远镌刻的标记。
    牡丹与洛阳的历史之缘
    牡丹为我国园艺比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唐朝中期牡丹被尊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宋代将牡丹作为国家象征,写文作诗进行呕歌,清朝,牡丹被推为国花,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之圣地。
    在洛阳城西,1400年前曾经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西苑。当年隋炀帝杨广在洛阳辟地周200里为西苑,而牡丹也就是在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西苑里边,当时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牡丹作为主打的一个品种,从全国各地征集过来,开辟了中国人工栽培牡丹的新纪元。唐朝时期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在登基之后,不但把长安城的牡丹移植到洛阳,还把甘肃、山西的牡丹也栽到了洛阳城中,每年花开之时,文武百官便会在女皇的带领下游园赏花,而这花儿的繁盛也由此开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赏花之后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是洛阳牡丹始“甲天下”的时代,当时最出新的事莫过于举办万花会。西京留守钱惟演“以花为屏帐”、“满目皆花”,歌舞升平,悠然自得。而民间则有“姚黄号为花王,洛阳人贵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的记载。大文豪欧阳修极爱牡丹,他研究品赏牡丹十数年后,在其诗作《洛阳牡丹图》中道出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感慨,又在著作《洛阳牡丹记》中得出了“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结论。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我国牡丹栽培中心,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列举牡丹名品24种,总结了牡丹栽培、育种经验,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祐年间 (1086—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洛阳是牡丹生长的风水宝地
    洛阳是野生牡丹发源地之一,古代洛阳南部的伏牛山、西部的崤山、北面的邙山,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牡丹。现在嵩县、栾川、新安还有野生牡丹分布。据统计,中国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共有9种、1个栽培种、8个野生种。8个野生种中,洛阳附近分布有3个种: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以这几个野生种生种为主,逐步形成了中国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牡丹品种群。它辐射、传播至全国各地,并不断繁衍,形成当地的品种,对促进中国各地牡丹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牡丹也不断引入洛阳,从而不仅丰富了洛阳牡丹品种,而且也使之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洛阳还是中国牡丹品种的重要资源宝库,目前品种的数量达到1200多个。
    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土质肥厚,雨量适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形美、香浓而名甲天下,不仅成为中国牡丹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2005年初,洛阳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洛阳伊洛河流域采集了大批土壤、水样品,分析了其中54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牡丹种植园区的土壤中,钙、镁、铁、锰、铜、锌、硼、钼、钒、钴、镍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出其他地区的土壤,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异常丰富。上述元素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专家们说,如此丰富的微量元 素,主要来自于伊洛河流域广泛分布的古老火山岩。经过河水的搬运,在伊洛河下游沉积下来。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洛阳就成了适宜牡丹生长的“风水宝地”。
    洛阳野生牡丹为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以及矮牡丹,经过人工栽培和自然杂交,洛阳牡丹品种的颜色是随着新品种的培育而不断增多。洛阳牡丹的花色甚丰,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按花型分:牡丹分为三类十型。即单瓣类、重瓣类、台阁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千层型、楼子台阁型。牡丹品种的命名,或以姓氏,或以产地,或以花色,或以花形。以姓氏得名者如姚黄、魏紫、欧家碧;以产地得名者如洛阳春、潜溪绯、寿安红;以颜色取名者如鹤翎红、胭脂红。一些牡丹花,则冠以俊美的品名,如醉杨妃、玉天仙、二乔等。还有寓意深妙而又典雅的称呼,如璎珞宝珠、飞燕红妆等。每个品种差异分明,各具特色。宋代花户多种花子,然后在实生苗中选育牡丹园艺品种。周师厚在《洛阳牡丹记》记载,从“魏花“的实生苗中选育出“胜魏”、“都胜”;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也记载有“鹿胎红”,“鹤翎红”子花;“泼墨旨”,“新紫花”之子花也;“绍兴春”者“祥云”子花也。此法的运用,使牡丹品种数量得到迅速发展,以致于欧阳修曾发出“四十年间花百变”的惊叹。
    洛阳是牡丹的主要观赏中心
    牡丹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四张旅游王牌之一,是洛阳市重要的旅游品牌和对外交往的城市名片,是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对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定为市花,并将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5日定为牡丹花会。如今洛阳商品牡丹面积已初具规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积达16000余亩,4800余万株,初步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遗址万亩高效农业观光园”,参与商品牡丹开发的大型牡丹企业40多个,100亩以上的生产单位68个,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催花牡丹面积达6000余亩,牡丹生产专用日光温室100多个。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品牌牡丹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洛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生产中心之一。
    洛阳牡丹遍植全城的大街小巷、公园、厂矿、机关、学校、宾馆,牡丹花红一簇簇、一片片,红色的显富贵、紫色的见优雅、粉色的更端庄,黑色的最霸气。尤其是中州大道两旁的花带中盛开的牡丹,使中外宾客一进入洛阳就感到“花城”的浓重气氛。洛阳的牡丹观赏园坚持牡丹观赏和旅游兴市相结合,坚持洛阳牡丹和国内外名优品种相结合,牡丹和芍药相结合,牡丹和牡丹文化艺术相结合,牡丹和园林景观相结合,牡丹和生产科技观光相结合,在市郊旅游沿线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功能不同的牡丹观赏园。主要有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国家牡丹园、中国国花园、神州牡丹园、国际牡丹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千姿牡丹园、南部山地牡丹园、栾川鸡冠洞牡丹园等。这些观赏园花期可实现次第开放,依次延迟3天左右,牡丹观赏期长达二个月。
    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成功举办了28届牡丹花会。二十多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洛阳牡丹花会的观赏项目和活动项目之多,使游人在对牡丹一饱眼福之余,还可尽情地欣赏夜晚的灯展,白天的庙会及灿烂的牡丹文化——牡丹笔会、牡丹音乐晚会、牡丹诗词碑文、牡丹插花、牡丹盆景艺术展等等,正所谓“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不在此时至洛阳,更待何时来看花!洛阳人爱牡丹如痴。从而,出现了许多植牡丹能手,画牡丹的画家,写牡丹的科普作家,插牡丹的高手,培育盆景牡丹的盆景家,以及拍牡丹的摄影家等等,来到洛阳,使您感到牡丹与牡丹文化的无限魅力……洛阳牡丹花也在规模、层次、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得到进步和提高,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花会年年办,届届上台阶。花开时节,整个洛阳城,呈现出花如海、人如潮、热闹非凡的场面。
    花会期间, 规模宏大的庆典活动,流光溢彩的牡丹灯会,务实高效的经贸洽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都给中外宾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盛大节日。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为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腾飞注进了无穷的活力。
    千百年来,洛阳城不断在湮灭和重建中轮回,牡丹的盛春荣枯就是这座城市沧桑与活力的见证。洛阳携牡丹,国色照帝都,城因花增色,花因城荣光,千年前早已注定的姻缘让洛阳与牡丹相伴相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