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区发现一处大型原始社会晚期聚落遗址

2010-10-09

    砖红色的灶台、半地穴式的房屋基址、相对规整的圆形柱孔,制作精美的石刀、石镰、陶壶、陶鬲等,还有房屋外围宽且深的环形壕沟……走近这些数千年前的人类聚落遗址,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在此刀耕火种的身影,依稀看到了村落上的袅袅炊烟。
    8日上午,我们在新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物考古发掘现场采访时获悉,经过近7个月的考古发掘,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此发现了一处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根据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遗迹,可确定其为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其方形房基、大型环壕等遗迹丰富了龙山文化的内涵。
    负责该项目的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顾学军告诉我们,遗址位于洛龙科技园园西大道以西,牡丹大道和关林大道之间。为配合基建工程,从4月起,文物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初步探明遗址区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本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在整个遗址区的西北部,包括15座房基、几十座灰坑和大型环壕等,出土了石刀、石镰、陶壶、陶鬲和骨箭镞等100多件器物。
    在遗址发掘现场,我们看到一处处尺寸大小不一的方形房屋基础,长度3米左右,宽两三米不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都有;紧连房屋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灰坑和窖池,大小和深度各不相同;房基遗址上有布局相对规整的圆形柱孔;房基内的角落是形制不同的灶台,有石头和泥土垒砌的,有趁墙壁布置的,有直接在地坪上开挖的,有带烟道的,也有不带烟道的。
    遗址出土的器物让我们眼前一亮:有石刀、石镰、石锥、石锛等,有陶壶、陶鬲、陶罐等,有骨簪、骨箭镞等,有动物骨骼和牙齿等,总共100多件。其中的一件石镰长约15厘米,宽处约5厘米,最窄处收成刀尖状,起做工精美,手感细腻,刀峰锯齿装,使得石镰如锯如镰;另外一件白色用兽骨做成的箭头非常锋利,长度约30厘米,做工非常精巧。
    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一件直径7厘米左右的陶器,泥红色,很像一块月饼,它的表面上刻有叶状、锥状、菱形状的图案。
    据悉,这种刻有图案的陶器在洛阳地区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尚未发现,还需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图案的形状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朱亮介绍说,根据遗址区内的遗迹和出土的器物,可以确定它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年代和性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它的密集度比较高,内容比较集中,没有交叉现象。比如,在该遗址发现的房基都是方形的,房屋灶台一般都布置在屋内的角落,它是一处人类生活的遗存,是一处单一纯粹的龙山文化遗存。
    为什么这样说?朱亮告诉我们,洛阳此前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如王湾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矬李遗址、妯娌遗址等,其房基有圆形的、方形的,灶台的分布位置也相对自由,其年代和文化分期从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至龙山文化各个时期的都有。
    结合2007年在洛河以南——庞屯发现的另外一处新石器遗址,朱亮介绍说,这就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河南河洛地区的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母体文化,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说明早在数千年以前,洛河以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区,祖先们在此生生不息,是人类的美好家园。
    这一重要的遗址如何保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周立介绍说,这是洛阳地区考古发现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发现的方形房基、大型环壕等遗迹,丰富了文物考古界对这一时期文化内涵的认识,是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将对其予以科学保护。
    >>>相关链接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间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350年~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记者 陈小伟 通讯员 陶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