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福民强市的重要载体

2010-10-18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决策。同年底,我市17家产业集聚区进入省级产业集聚区序列,数量居全省第一。
    从2009年1月至今年6月,全市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8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587亿元、利税263亿元,吸纳就业36万人……
    显而易见,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市委常委会上指出,产业集聚区要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的原则,进一步提高集聚能力,提升发展能力,为实现福民强市目标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强化特色,在扬弃中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核。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发展较好的产业集聚区无一例外成功在特色上。例如声名显赫的美国硅谷,其特色是高科技的聚集,拥有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我省巩义市回郭镇铝工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加工基地,加工量占国内市场的35%;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中小吨位起重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竞争力超过上海、大连的同类企业。
    近年来,我市大多数产业集聚区结合各自特点,进一步理清产业定位,并积极推动在集聚区内发展上下游产业、重点企业配套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例如,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洛龙科技园区的装备制造产业,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太阳能光伏光电产业,吉利产业集聚区的石化产业,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和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的铝深加工产业等,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我市仍有部分产业集聚区,由于缺乏特色鲜明的产业作支撑,并没有表现出产业集聚区应有的集聚能力和集聚效应。甚至有的产业集聚区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没有围绕特色、围绕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和企业,“捡到篮里都是菜”,结果搞成了“大杂烩”。
    由上可以看出,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必须强化特色定位,以特色引领产业集聚方向,以特色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尤其要突出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在选择企业和项目时有取有舍,不能“半夜下饭馆——有什么算什么”。
    对此,市发改委主任李跃民认为,要按照“符合市场需求,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对符合入区条件的,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其到产业集聚区内布局;对不符合入区条件的,要舍得割弃眼前利益以换取长远的更大效益。

    重点突破,在提升中发展

    当前,影响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一个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聚区,难以形成主导产业。而缺乏龙头企业,正是我市不少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不明显的根本原因。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冠瑜认为,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盘活存量,二是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就是从区内骨干企业中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将其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增量就是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直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决定产业集聚区发展快慢、质量高低的核心问题。没有项目的落地,没有资金的注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只能是空谈。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围绕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积极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效应明显,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具有较大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必须制定、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吸引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投资我市产业集聚区。
    积极完善服务配套——如果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各项软件、硬件措施不到位,将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效率,影响凝聚力和承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按照共享共用原则,加快区内基本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格局。对于制约产业集聚区基础设建设的瓶颈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伊川县县委书记郭宜品认为,要因地制宜采取BT模式、土地置换、财政包干、土地收益封闭使用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等各种资源高效利用。市发改委副主任苗惠芳介绍说,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发展经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企业布局无序散乱。这样就不可能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污染物集中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更不可能实现社会功能的综合服务。下一步,必须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着力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产城融合,在互动中发展

    产业的集聚,不仅能够带来各种生产要素的汇集,同时也能够带来各种生活服务要素的汇集。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产业集聚区必须朝着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推进城镇化益处多多。例如,能够形成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内生动力;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为城镇化凝聚人气;能够加速水、电、路、通讯、气、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提供硬件条件,等等。
    城镇化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十分有利。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高层次人才的聚集等,能够为优势产业的入驻和现有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同新区建设和撤村并城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例如洛龙科技园,目前已完成4个村的合村并点,转移农村人口8000人,规划到2020年,区内农业人口全部转为城镇人口,总人口将在现有4.4万人的基础上达到13.5万人。再如伊洛工业园区,目前已开工3个小区,可安置区内农民2.5万余人,计划用3至5年时间新建10个现代化城市社区,拆迁安置33个行政村10万余人……
    但是,个别地方片面认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只是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安排,特别是在进行功能分区时,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生产环节考虑的比较充分,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考虑的较少,没有真正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下一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是要着眼于“一体发展”,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科学衔接,使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市发改委副主任苗惠芳认为,要站在城镇化的大局上谋划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走产城融合的路子,以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撑,以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中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市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以上,区内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000亿元,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0%…… 
    可以预见,随着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强力推进,洛阳在推进福民强市的进程中,一定会更加信心满怀、步履矫健!

(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