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11-03-22

——2010年12月23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跃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编制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如下说明:
    按照国家、河南省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发改委从2010年初启动了《纲要》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召开了全市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拟定了市规划编制领导组织机构、规划体系、编制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并报请市委、市政府核准发文。从起草工作开始,就通过政府网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对“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等,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数十次修改,形成《纲要》基本思路(送审稿),先后两次提交市委常委会和三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根据会议审议提出的意见进行再修订,形成《纲要》基本思路、框架和《指标体系及说明》。10月8日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纲要》基本思路、框架和《指标体系及说明》,规划编制工作就此转入纲要编写阶段。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家、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紧密结合市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既立足洛阳实际,又力求引领未来,围绕“福民强市”总目标,初步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基本定位、基本路径、基本保障和工作重点,形成《纲要》(讨论稿)。11月21日,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印发《纲要》(讨论稿)。根据会议精神,会后编制小组修改完善了“十二五”期间我市的总体布局等相关内容,并对上百家与会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讨论,采纳了其中60余条具体意见,充实完善了《纲要》内容,形成草案。《纲要》采用篇、章、节结构,共计十二篇、四十一章,设置任务专栏11个。
    一、《纲要》的主要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艰苦努力,扎实工作,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纲要》高度概括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05亿元、33300元、1247亿元和132亿元,顺利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新洛阳的宏伟目标。二是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工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5%,硅光电、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近40%。粮食总产稳定在230万吨左右,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我市荣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等称号。四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企战略重组实现大头落地,引进了中铝、中钢、中集、中建材、国机集团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一拖、洛铜、洛轴、河柴等一批老国有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已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五是城市形象品位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2.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了30万人。新区核心区初具规模,实现了跨过洛河对称发展、再建一个新城区的目标;新区拓展区扬帆启航,新区规划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大到480平方公里,开启了跨过伊河、打造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新时期。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一大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形象更加靓丽,中心城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六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区体育中心、洛阳歌剧院、新区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隋唐城遗址公园、新区洛一高等一大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建成投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09世界邮展和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洛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七是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高度关注民生,扎实办好惠民实事,预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到523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的60.3%。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00元和5280元,比2005年增加7280元和2377元。
    《纲要》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资源消耗、高能耗工业比重过大,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产业层次低,集中度不高,经营效益不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得以有效发挥,旅游业品味有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
    《纲要》还分析了我市所面临难得机遇。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中原经济区和大新区建设等都是洛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洛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关键期,是洛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二、《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推进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纲要》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确立了“福民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福民优先、强市为要,顺应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围绕“福民强市”这个目标,突出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明确了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和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了遵循“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的基本路径和统筹“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44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000元(当年价),比2010年增长8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0亿元,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达到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城镇化率达到52%,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70万人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16吨标准煤,五年累计降低18.1%。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洛阳的经济建设面临着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纲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阐述,强调必须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统筹兼顾,质、量并重,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五大产业基地。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洛阳发展的基础支撑。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硅光电、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五大战略支柱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到“十二五”末,五大工业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400亿元。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重点领域技术瓶颈,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30个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同时,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措施,重点在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率先形成企业集群、配套联动发展模式。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要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相结合、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提升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深入挖掘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积极申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巩固洛阳在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要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环节与生产环节分离,逐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辐射中原的科技服务中心、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中心、中部地区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中部最大的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和中西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新型商贸业态。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租住房建设。
    三是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按照“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布局,重点发展以新区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支持县城发展,重视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层级、功能明晰,城乡优势互补,三次产业协调的特色城镇体系,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围绕“一极五区”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设洛阳新区,加快推进洛偃一体化,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新引擎;提升洛北城区城市形象,与新区呼应发展,凸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打造全市城镇化的核心。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吉利、孟津、伊川、宜阳和新安五县区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统筹协调城区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发展,同时围绕核心,向心发展;南部四县要以县城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产城融合为导向,推进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集群化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市区到县(市)半小时和一小时区域交通圈。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做,促进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安全农业。抓好优质粮食、畜牧、苗木林果、牡丹花卉、中药材和烟叶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劳务经济,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抓好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信息网络、电网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探索新的扶贫模式。
    五是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设生态良好的山水宜居城市。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优先,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0%。要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实施重点领域、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一资”型产业发展。“十二五”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016吨标准煤,碳及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福民强市”目标的必然要求。《纲要》强调,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在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9大领域,突破94类重大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从洛阳制造到洛阳创造的升级。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大力促进社会和谐。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纲要》都作了重点安排。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强调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50万人以上。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搞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衔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目标。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优势医院倍增发展计划,均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要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特、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体系,全面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群众的社会安全感。要加强价格管理监督。重点加强对关系民生的煤、电、气、水等的价格监管,完善价格变动的听证会制度,推进居民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改革,探索排污、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标准的形成机制。
    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要充分挖掘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强势转变,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以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演艺娱乐业、传媒产业、工艺美术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为重点,抓好项目,注重培育知名企业和品牌,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深入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大力弘扬洛阳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为“福民强市”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五、“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纲要》强调,要强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一是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优强企业的战略合作。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要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公用事业服务水平。要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出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改善金融环境,完善融资平台。创造条件组建产业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二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利用洛阳良好的平台,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条、填补产业空白的项目,着力吸引境内外资金投向重点领域,积极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竞争力。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全民创业,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末,力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超过3000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最后关键阶段,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经过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和勤奋工作,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编制出一个体现科学发展、符合洛阳实际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