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滴水洞的乡土情结

2011-04-15

◆     宋宏建
    轻轻地,迈着肃穆庄严的步履,我走近了与毛泽东故居——韶山冲相距三公里的滴水洞。悄悄地,我怕打扰了老人家回家休憩的魂魄,我怕惊动了那漫山遍野苍翠的青松和楠竹。
    沿着曲曲弯弯的小溪,穿越几公里的峡谷,一路碧峰茂林、舞蝶鸣禽的清雅景致。这便是《毛氏族谱》中赞誉的所在:“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于是,我想起老人家1959年6月回到故乡,在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时兴之所致,随口对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里修几间茅房,其他领导可以来休息一下嘛!我老了也想回来住一住……”
    1966年的6月,老人家终于在这里隐居了11天。我曾主观臆断地妄猜:这是酝酿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前奏,也是条分缕析困扰思路麻团的禅悟,抑或心力疲惫间的精神回归,以及灵魂的洗涤与休憩。 在这传说中谜一样的“西方山洞”里,11天中老人家仅在22日唯一一次走出了滴水洞。许多政治性敏感的头脑们,多年来千方百计想捕捉到伟人思维的精髓,而我这个凡夫俗子的匆匆过客,感兴趣的只有领袖也是人不是神,也有高天厚土般浓重的、执拗的故乡眷恋与情怀。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首先神情庄重、一字一顿地介绍道:“我于1893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新中国一成立,他就急着回故乡看看,但因国事繁忙决定让毛岸英省亲。临行前,他反复交待儿子:要代他给母亲杨开慧扫墓,给外婆杨老太太上寿,到老家韶山问乡亲们好,并且要在距韶山十多里的银田寺下马步行,说是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在回到韶山冲下车的第一眼,就看见了对面的毛家祠堂,他32年前就是在这里对送行的乡亲们说:“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各位父老乡亲!”
    家乡的红烧肉、马齿苋和火焙鱼,一直是毛主席难舍的故土情结。为此,曾被江青视为“土包子,改不了的农民习惯。”他愠怒地斥责江青:“我就是一个土包子!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生活习性!你是洋包子,吃不到一块就分开吃。”1966年在滴水洞,当他吃到久未品尝的马齿苋时,如获至宝般不住口赞美:“这餐饭吃得很香,还是家乡的菜好吃。”家乡的辣椒,更是老人家一生饭桌上的最爱,直到晚年病魔缠身吞咽困难,依然用筷子点着辣椒粉佐餐。还有他一生放不下的长筒袜,那是对故乡和母亲深切眷恋的最好注释与明证。
    以那个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结构近似的“西方山洞”为中心,西可瞻领袖的祖坟,虎雕、虎亭、滴水清音为主的虎歇坪景观;东可达领袖曾祖父的母坟,龙泉三叠、奔龙泉池、观音远眺为主的龙头山景区。进入也称为滴水洞一号的青砖青瓦平房楼里,凝视着老人家曾经批阅文件的桌椅,瞩望着一代伟人因身躯高大而加长加宽的卧床,我屏紧了气息。轻轻地,悄悄地,我怕打扰了老人家回家休憩的魂魄,我怕惊动了那漫山遍野苍翠的青松和楠竹。
    醉人的映山红、腊梅花、芙蓉花、月季花和菊花都盛开吧,珍贵的银杏树、女贞树、金银花、沉香木与铁树都结果吧。别了,“三湘灵秀地”;别了,“洞中别有天”!我要带着老人家那深深的乡土情结,回去奉献我的故乡、我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