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开拓进取 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1-04-15

    2月26日,洛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洛阳歌剧院隆重开幕,市人民政府市长郭洪昌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我市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的预期目标,并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完成发展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六个“更加突出”,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目标,突出“一抓三创”工作重点,坚决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六场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示范、做标兵、上水平。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省定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坚持六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高。二是更加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抓手,创新思路引项目、着眼长远谋项目、坚定不移上项目,做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三是更加突出扩大投资这个关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加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更加突出改革改制这个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五是更加突出民生这个根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六是更加突出发展环境这个保障,下大力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企业满意、让投资者满意、让群众满意。
    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坚持一手抓总量扩张和速度提升,一手抓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攻坚战为载体,以十大工业结构调整重大示范项目为龙头,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535个、完成投资73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86个、完成投资397亿元,竣工项目351个、完成投资349亿元。一是在经济运行协调上下功夫。完善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分析、监测,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二是在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上下功夫。三是在壮大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四是在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上下功夫。五是在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上下功夫。六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重点抓好24个节能减排项目。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积极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市。
    旅游带动,集约发展,迅速增加服务业总量。坚持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以十大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为带动,不断拓展新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36个,总投资368.6亿元,完成投资141.1亿元。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科学编制《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规划纲要》,积极申报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加强区域旅游联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和伏牛山旅游产业带。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中移动客服中心等信息服务业项目、厦门合一集团中部市场集群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抓好高新区专利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大型服务企业在洛设立总部、营运管理中心、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行业。四是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综合运用外商独资、合资、合作或BT、BOT、信托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房地产开发经营。
    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十大基础设施重大示范项目为龙头,打好城市提升攻坚战,努力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洛阳。一是以战略眼光规划好城市。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争取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获批。二是以精品理念建设好城市。新区开发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99个,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洛河以北城区启动快速路、环城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改造道路及背街小巷42条。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全年完成投资170亿元,确保完成拆迁400万平方米。交通方面重点抓好27个总投资346.5亿元的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27.6亿元。三是以特色理念塑造好城市。要做好“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生态宜居”这几篇文章。四是以现代理念管理好城市。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构建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实施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行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调整结构,强化基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升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确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40亿斤以上。加快重点区域蔬菜基地建设,新发展蔬菜4万亩。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重点扶持培育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三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快孟西灌区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四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工新型社区80个,建成50个。硬化新型社区和农村通组通户道路2000公里,新修排水设施1800公里;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个。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解决饮水安全20万人。搬迁扶贫2250户1万人,整村推进50个村。
    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打好机制转型攻坚战,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不断扩大国企改革改制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重点骨干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重组合作,力争再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强力推动市政公用、交通运输、粮食等行业改革。妥善解决好中小企业改革遗留问题。二是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确保年底前大头落地。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积极推进其它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和农电体制改革。
    扩大规模,拓宽领域,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依托17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吸引沿海地区产业链、产品链的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在洛布点发展,带动企业集群式、板块式转移。组织好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厦交会、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力争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全面实施科技兴贸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争取上半年洛阳出口加工区获得国家批准。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市领导重点联系民营企业等制度。用好3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产品给予支持。活跃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选择100家骨干民营企业予以重点倾斜支持,促其做大做强。
    着力民生,破解难题,全面提升福民惠民水平。坚持福民优先原则,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全力办好福民实事。对照省定、市定十件实事,明确责任,落实资金,强化措施,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市级财政计划用于民生的支出111.7亿元。二是引导支持全民创业。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扶持自主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再就业4万人,引导3万人自主创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未参保、漏保城镇职工参保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廉租房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制订县域中小学发展规划,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市广电文化中心、新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建成56个综合乡镇文化站、1500个农家书屋。加快市民健康信息中心建设。
    完善机制,夯实基础,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狠抓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打好环境创优攻坚战。一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环境创优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等长效机制,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应急管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环境创优活动,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教育,着力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加大过程追究、隐患追究、从严追究力度,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要顶格追究、决不姑息。
    提升效能,优化环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 “环境创优年”活动,打好效能提升攻坚战,努力创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增强为民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增强法治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增强廉政意识,打造廉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