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入“行”

2011-07-04

◆  赵仲煜 高超英
    二、会行话
    “三句话不离本行”,每个行业都带有行业特点的“行话”,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收藏业更是如此。在长期的收藏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约定俗成的收藏用语。
    收藏行话大体可分为通用行话和专用行话。通用行话用于各类收藏活动,涉及面广,从看藏品到对藏品的评价,再到交易,整个过程都有行话。比如,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它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形容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品相”是指藏品保存状况,“品相”不好一般指藏品有破损。藏品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够年份”。遇到新仿旧的货称之为“高老八”,新货作伪叫“作旧”。“作旧”做得好就是“高仿”,民国之前作旧的叫“老仿”,近期作旧的就是“新仿”,“快货”是指热门的藏品,“慢货”则指冷门的藏品。老货坏了重新修补,叫“动过手”。倘若卖家信誓旦旦,说货物绝对真,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假的,就说“看不好”。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如“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或者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一批货物连好带孬一起卖,称作“一枪打”。“拣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好藏品。由于鉴定失误而把仿品或赝品当成真品购买叫“打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及价值叫“掌眼”。“走眼”则是指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得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专用行话是专门用于某一收藏门类的专用语。陶瓷、玉器、字画、家具、竹木牙雕等门类的收藏均有各自的专用语。
    三、知行情
    一件藏品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它究竟有没有升值空间,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是藏家必须知晓的。
    一般来讲,藏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地摊;二是古玩店;三是文物商店;四是拍卖公司。因此,藏品在市场上主要有四类行情:地摊上的交易价格、古玩商店的交易价格、文物商店的交易价格和拍卖会上的拍卖价格。这四类价格基本上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顺序。通常在地摊上能买到真品而且还能挑选时,是收藏此类藏品的好时机,但同时也是大多数人不识货之时。当只能在古玩店、文物店买到真品时,是藏品价格日益走高之际,但对有实力的人来说,仍为收藏的好时机。
    影响藏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需求。就像炒股有热点题材一样,收藏市场也要不断寻找新的热点来释放收藏热情,满足投资收藏人士的保值增高需求。有的藏品卖不动,价格上不去,并不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不够高或者年代不够早,只不过是因为它与市场取向不合拍,从而导致市场认知率不高。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住房面积小,小件古旧家具好卖,反而越大件越便宜、越卖不动。近年来正好翻了过来。
    藏家对自己所涉猎藏品的市场行情一定要心中有数,因为现在与10年前和10年后的行情都大不一样。比如这类藏品火了多长时间了,价格翻了多少番,预计还有多大升值空间。有条件的还可以同时参考国内行情和国外行情。因为相对而言,海外收藏市场要成熟一些。同时要善于把握藏品行情的未来走势。藏品行情的未来走向并没有固定的路线,且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过仍然有规律可循,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就个体而言,越名贵、越稀少的藏品,它的升值空间越大。而那些重复生产的、存世量较大的东西,升值空间就相对较小。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邮政部门大量发行邮品,印量动辄几千万枚,结果使邮市陷入低迷,大量邮品跌破面值成了“垃圾票”。近期由于“80猴票”翻卷上涨,突破了万元大关,由此也带动了邮市新一轮的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