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1-09-15

——2011年8月30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谷树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0年全市财政决算和今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0年财政决算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财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全市各级人大2010年初批准的一般预算收入合计128.9亿元,实际完成142亿元,为预算的110.2%,比上年增加21.7亿元,增长18.1%。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6.5亿元,各级财政调入资金1.6亿元,上年结转4.2亿元,动用上年结余6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支出5.5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7.3亿元,全市财力收入总计248.5亿元。
    全市各级人大2010年初批准的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54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动用上年结余结转、超收收入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等,调整后支出预算241.5亿元。实际完成230.8亿元,为预算的95.6%,比上年增加26.2亿元,增长12.8%。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0.3亿元,2010年全市年终滚存结余17.4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5亿元,净结余8.9亿元。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补助资金,支出规模在逐步扩大的同时,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加强。重点支出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44.5亿元,增长14.6%;科学技术支出3.3亿元,增长2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4亿元,增长30.5%;医疗卫生支出17.2亿元,增长17.6%;农林水事务支出19.3亿元,增长14.5%。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5.3亿元,为预算的263.6%,增长207.3%,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73.8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4.5亿元,为预算的85.1%,增长178.8%,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71.9亿元。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为36.6亿元,实际完成43.5亿元,为预算的118.7%,比上年增加9.6亿元,增长28.2%。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4.3亿元,调入资金0.9亿元,上年结转2.2亿元,动用上年结余2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支出3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8亿元,净补助省直管县0.1亿元,市级财力收入总计74亿元。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为44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动用上年结余结转、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等,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69.1亿元,实际完成62.7亿元,为预算的90.8%,比上年增加8.7亿元,增长16.1%。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0.2亿元,2010年市级年终滚存结余11.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4亿元,净结余4.7亿元。
    2010年,市级支出预算完成较好,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9.8亿元,增长18.4%;科学技术支出0.9亿元,增长3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亿元,增长84.3%;医疗卫生支出3.1亿元,增长25.2%;农林水事务支出2.2亿元,增长29.4%。
    201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7.4亿元,为预算的254.7%,增长233.2%,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56.7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49.3亿元,为预算的85.3%,增长330.1%,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39.8亿元。
    (三)市级非税资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0年,市本级纳入财政专户非税资金收入100657万元,下降22.3%,其中:行政事业收费收入32132.1万元,专项收入19417.4万元,教育部门收入19132.7万元,文物、园林部门收入12501万元,公路收费收入128.8万元,建筑工程保险收入17345万元。
    2010年,市本级财政专户非税资金支出107267万元,下降10.1%。其中:行政事业支出26548.7万元,专项支出22128.7万元,教育部门支出32210万元,文物、园林支出12852万元,公路收费支出27.6万元,建筑工程保险支出 13500万元。当年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为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保障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财政运行和预算管理中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位次相对靠后,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人均财力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支出进度不够均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认真按照市人大有关决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2011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工作坚持以构建福民强市财政支撑体系为总体目标,以支持“六加一攻坚战”为中心任务,着力支持调整结构、项目建设和民生改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3%,各级人大通过的正式预算汇总后为158亿元,增长11.3%。元至6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6亿元,为预算的58.6%,同比增长32.4%。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8.4亿元,同比增长32.8%,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3.9%。其中:增值税完成11亿元,增长28.4%;营业税完成19.2亿元,增长38.2%;企业所得税完成11.8亿元,增长41.3%;个人所得税完成3.1亿元,增长3.1%。
    元至6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1.3亿元,为预算的51.2%,同比增长25.1%。其中:教育支出20.8亿元,增长19.1%;科学技术支出1.8亿元,增长1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亿元,增长48.3%;农林水事务支出7.9亿元,增长31.8%。
    元至6月份,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0.6亿元,为预算的96.2%,同比增长84.4%,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56.4亿元;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6.6亿元,为预算的85.4%,同比增长95.8%,其中:土地类支出完成61.5亿元。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11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47.8亿元,增长10%。元至6月份,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7亿元,为预算的62.1%,同比增长37.9%。市级税收收入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42.9%,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2%。其中:增值税完成2.6亿元,增长31.5%;营业税完成8.4亿元,增长42.5%;企业所得税完成3.5亿元,增长44.3%;个人所得税完成1.2亿元,增长25.9%。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11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预算为70.8亿元,其中:市级财力安排支出预算为55亿元,增长25%。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支出,截止6月底,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为71.6亿元,元至6月份市级财政支出30.8亿元,为预算的43.1%,同比增长31.3%。其中:教育支出5.6亿元,增长30.9%;科学技术支出0.3亿元,下降42.1%(主要是去年上半年上级一次性拨付科技专项资金数额较大,扣除上述因素后,同比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亿元,增长139%(主要是今年上半年上级提前下达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农林水事务支出1.5亿元,增长72.5%(主要是今年上级和本级追加水利专项资金数额较多)。
    元至6月份,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8.4亿元,为预算的96.9%,同比增长75.6%,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44.7亿元;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1.3亿元,为预算的93.8%,同比增长72.1%,其中:土地类支出完成36.8亿元。
    (三)上半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支持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直接为企业退税9400万元。拨付经济发展转型资金14436万元,扶持69个项目,带动投资28.4亿元;拨付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160万元,扶持98个科技项目,引导、带动投入12.1亿元。预拨2010年产业集聚区(新区)奖励资金8280万元,主要用于集聚区(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下达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厂房奖励资金3600万元,支持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和产业链提升技术研发。拨付节能资金1270万元,支持12个节能项目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改造。
    2.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城市建设开发步伐。市财政注入资金1.5亿元,整合组建洛阳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建设性投资集团企业向社会融资筹集城建资金。今年上半年,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市本级融资19.1亿元,归还政府性债务本金利息28.2亿元,截至6月底市本级政府性债务本金余额112亿元。同时,按工程进度拨付城市维护建设资金30.9亿元,其中新区建设资金15.4亿元,基本维持了城建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健全了新区服务配套功能。
    3.推动机制转换,促进企事业改革改制。设立企事业单位改制专项基金6000万元,全力支持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一是拨付企业改制资金4000万元,安置33户企业12000名职工,加快了企业破产改制步伐。二是对改制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本盘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既有资产价值,为事业单位改制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财政税收、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处置、债务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目前市财政已完成50家改制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和资产评估工作。
    4.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上半年民生支出70.2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3%。保障的主要民生项目有:一是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21723万元、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1790万元、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8258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768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3535万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4288万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市财政安排1600万元,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三是新农合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320元,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收支缺口进行核定并及时拨付资金。四是拨付各种社会保障基金25.3亿元,确保参保人员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50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7900万元,保障33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五是筹措资金3770万元用于公交集团集中采购车辆,并拨付1000万元用于弥补公交集团因公益性支出而造成的企业亏损,支持公交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六是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6220万元、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000万元,支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5.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兑付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3312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55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5790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200万元,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拨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2700万元、河渠治理资金1930万元。拨付抗旱设备资金24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69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400万元、抗旱饮水解困资金500万元,积极应对旱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投入资金6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下达整村推进扶贫资金3700万元,落实搬迁扶贫市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4.89亿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2970万元。
    6.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完善专户收入纳入预算后非税收入管理模式,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22.6亿元,节约资金3.9亿元,节支率达14.7%。市本级完成投资评审64.3亿元,节省资金10亿元,审减率15.7%。以信息化带动财政科学化,推进财政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各种专项资金检查,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
    7.创优政务环境,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和作风转变。按照建设“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财政政务环境目标,科学、合理设置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对于重点工程项目,实行联合办公方式,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把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同贯彻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办理质量,今年承办的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31项建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委员16件提案,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三、全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总体看,当前全市经济和财政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外需有所回落,要素供给明显趋紧,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盈利水平有所下降,物价高位运行且农产品、能源等涨价惯性依然较强,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高耗能行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增长的影响仍将持续,以及9月份开始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都将对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加上去年下半年收入后翘和今年上半年一次性入库因素较多,都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的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落实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同步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调整等政策,都给财政支出带来很大压力。因此,下半年全市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福民强市,贵在持续”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六加一攻坚战”财政支撑体系,遵循规律,实干为先,持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持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支持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收支预算和工作任务。
    1.加强收支管理,确保完成预算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税源建设,形成合力巩固主体财源、培育后续财源、优化财源结构。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各项财政收入进度变化情况及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及平台,加大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的力度,应收尽收,确保实现预算收入任务。三是在保障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同时,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2.转变理财观念,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税收政策为主、财政支出政策为辅,综合运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税收、政府采购、以奖代补、注入资本金、参股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二是加快财政投资方式转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要求,进行倾斜性投资,增加对农业、能源、节能减排、交通、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支持落后、衰退产业加快退出市场的步伐。三是整合资金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清理现有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各项资金政策,用好2.5亿元经济转型发展资金,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口创汇等创新发展。用好2.2亿元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科技等专项资金,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3.创新理财方式,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采取小额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引导资金促进就业和创业。二是采取补助方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资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采取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加大投入,引导资金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四是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投入体制,逐步解决“住房难、住房贵”问题。五是采取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村户用沼气、村村通自来水、安全饮水、扶贫搬迁、农村公路等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农村事业发展。
    4.强化资本运作,破解城建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做大做强投融资公司。财政注入少量资本金,通过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专项资金注入和资产运作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成立一批公司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作为建设性投资集团企业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方式来筹集城建资金。二是强化投融资公司市场运作,吸收社会资本作为建设资金主渠道。在用好发行企业债券、股权投资以及多种创新贷款品种等金融资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资金、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领域。三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实行建设投资与收益相结合,财权事权相统一,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投融资的积极性。
    5.加快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规范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将数额相对固定的上级转移支付和上年结转结余资金编入本级预算管理,规范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等预算编制,严格预算追加管理,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二是加强国库资金安全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改革完善对账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增加绩效评价的部门和项目,将民生项目和重大经济社会项目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加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完成2011年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创先争优的精神和实干为先的作风,坚持谋在持续、为在持续、路在持续、转在持续,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福民强市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