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进一步提升我市蔬菜生产一体化建设议案情况的报告

2012-02-20

——2011年12月28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吴中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随着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对蔬菜需求量日益增加,而近郊蔬菜生产面积连年减少,蔬菜供应严重不足,这一矛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7年,买玉娥等10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蔬菜生产一体化建设的议案》,对我市蔬菜供需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制定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蔬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蔬菜安全检测等建议。该议案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形成决议,要求市政府把加强我市蔬菜生产一体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用3年时间,逐步实现我市蔬菜生产一体化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决议通过后,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连续四年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蔬菜产业,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反季节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现将该议案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 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1.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系统规划。为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农工委书记田金钢同志为召集人,相关单位和县(市、区)主管领导为成员的蔬菜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市蔬菜基地建设工作,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蔬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蔬菜基地建设工作。2008年至2011年,市政府连续四年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列入为城乡居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印发《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鼓励发展蔬菜产业。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洛政1号文件《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
    2.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自2008年起,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今年投入增加到了2000万元。投入范围也不断扩大,今年投入的2000万元中,有500万元用于蔬菜储备体系建设和特殊时期平抑蔬菜价格。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的不足7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86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230余万吨。市供蔬菜基地发展迅速,由2008年的2.6万亩增加到目前的6.2万亩,并在孟津、宜阳、伊川、汝阳、偃师、洛龙等县(市、区)建成了50多个规模较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新发展设施蔬菜1.6万亩,反季节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并初步形成了佃庄春茄、白马寺包菜、翟镇早春土豆、铁门香花辣椒、三乡大蒜、吉利韭菜、会盟莲菜、闫庄大葱等一大批单品种蔬菜基地,这些蔬菜除满足本地市场供应外,还远销到山西、内蒙、河北等北方蔬菜市场。在大力发展蔬菜基地的同时,我们还对老蔬菜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4年来共投入资金250万元,改造近郊老蔬菜基地2万余亩,老基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企业自建,财政补贴的方式,新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储备冷库,储备能力达7400吨。冷库建设对缓解淡季蔬菜供应、平抑菜价,提高应急供应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我们帮助蔬菜企业在社区建立了14个蔬菜直销店,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价格。
    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市蔬菜自给率明显提高,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据不完全统计,除个别时段和不适宜本地生长的品种外,我市城市蔬菜供应比例已从2008年前的“二八”现象中摆脱出来,地产蔬菜供应比例达40%左右,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平稳,广大城乡居民可以较方便地购买到品种丰富、新鲜安全、价格适中的蔬菜,市场供应满意度有了较大提高。蔬菜基地建设收到了“菜农得实惠、市民得好处、政府得好评”的“三赢”效果。
    3. 提高组织程度,打造产业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已成为蔬菜生产经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为此,在蔬菜基地发展过程中,我们强化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企业的建设,对其重点支持、优先发展,不断壮大其实力,一批有影响力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如孟津县的慧林源、象丰,宜阳县的源泉、金泉,洛龙区的万年青、吉园,偃师市的会民、田绿等)和生产企业(如洛阳市森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洛阳绿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四新农业园、城东桃李生态园等)蓬勃发展,并形成了“慧林源”、“象丰”、“绿悠悠”等一批蔬菜品牌。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的“慧林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今年9月被列为“2011年河南省全国蔬菜标准园建设”创建单位,年底验收合格后,将享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
    4. 搞好科技培训,提升生产效益。蔬菜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让习惯种粮的农民去种植蔬菜,必须进行生产技术培训。从2008年至今,我们已免费培训菜农6.5万人次,使他们基本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蔬菜技术骨干200余人,充实到各个基地,指导蔬菜日常生产。在蔬菜生产关键季节,组织蔬菜专家、教授到生产一线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我市蔬菜种植水平。另外,我们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蔬菜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5. 注重信息服务,做好产销衔接。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市场出现了多起蔬菜价格超出合理范围的轰动事件,我市也未能幸免。从“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到“包菜滞销”,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对蔬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促进蔬菜产销衔接,维护市场均衡供应,市农业局多次组织召开由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负责人和批发市场、超市、企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蔬菜产销对接座谈会,使供需双方互通信息,增进了解,逐步形成订单生产。同时,还通过洛阳农业信息网,发布我市主要蔬菜品种在田面积、预计上市量等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市场需求和价格等信息,搞好信息引导,促进产销衔接,解决菜农后顾之忧。河南省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曾对我市的蔬菜产销衔接工作进行专题报道,收到了较好效果。
     6. 完善追溯体系,严把蔬菜质量。近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保证蔬菜产品安全,一是严把生产源头关。印制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常识”挂图,发放到设施蔬菜种植户和广大菜农手中,对农药、肥料的使用进行规范。在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方便菜农对生产的蔬菜进行自检。二是要求新建蔬菜基地要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对蔬菜基地的土壤、地下水、空气等进行检测,建立蔬菜产品生产档案,每种蔬菜从育苗开始,对用药、施肥、浇水、采收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逐步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三是在蔬菜批发市场、较大的农贸市场、超市,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检测蔬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坚决退出市场,让城乡居民吃上质量安全、放心可靠的蔬菜。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进程较快,供应量、供应品种和产品品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蔬菜基地面积相对较小,设施蔬菜比例较低。目前我市蔬菜播种面积仅有86万亩,与我市680万人口(不含流动人口)相比,蔬菜基地面积相对较小。且设施蔬菜比例较低,仅占全市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的5.3%。二是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市较大规模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仅有中原、李楼、锦光照、鲜尔达等几家,洛阳新区农贸市场廖廖无几。冷储能力不足,不能保证主要蔬菜品种5-7天的动态储备。三是对蔬菜产业发展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1. 继续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从2012年起,沿连霍、洛南、洛卢、洛栾高速,洛宜公路和207国道等交通干线,强力推进“八带三十区”蔬菜基地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0万亩,同时提高设施蔬菜比例,确保周年均衡供应。
    2. 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在城市近郊兴建一批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支持蔬菜种植大户、流通企业兴建冷储设施;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兴建一批农贸市场,并设立蔬菜直销店。
    3. 进一步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建立蔬菜信息平台,搞好蔬菜生产、需求、市场等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同时,做好农超、农企、农校等产销衔接工作。
    4. 加大科技培训和新品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蔬菜种植者、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水平。
    5. 加大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市政府将在2011年投入2000万元的基础上,从明年起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位常委、各位代表,我市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对蔬菜产业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  我市的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一定能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