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2-03-27

——2012年1月16日在洛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11——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固定资产投资1855亿元,增长2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3亿元,增长25.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18%。
外贸出口14.5亿美元,增长38.1%。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下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756元和6532元,增长12%和15%左右。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894个,完成投资1592.2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千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36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项目全面完成。全年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亿元。
  ——经济转型实现新的突破,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专利、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居全省第二位。78项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实现产业化。产业集聚成效明显。17家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市的7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54%。碧水蓝天工程扎实推进。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出境水质断面综合达标率98%以上。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三农”基础进一步巩固。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成效显著。粮食总产达到46亿斤,连续九年实现丰收。完成土地流转90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42万人,劳务创收85亿元。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达到796个。农业产业化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开工新型农村社区87个,建成50个。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县(市)区企事业单位改革实现大头落地。民营经济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北玻公司等4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56个,投资总额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和市外境内资金分别增长46.8%和32.2%。
  ——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区建设势头强劲。伊洛大道、洛白路改造等24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伊滨区路网基本形成。城区改造成效显著。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37.2公里。城中村、城郊村和旧城改造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完成改造拆迁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开工安置房1500万平方米,竣工34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25万平方米。
  ——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98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9%。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289万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5万套168万平方米,竣工71.4万平方米,6137户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完成搬迁扶贫2250户10005人。
 
2012——“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增强忧患、化危为机,积极作为、持续求进,提振信心、求实求效,以“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为战略定位,以持续和提升“六加一”攻坚战为重中之重,确保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幸福指数的提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六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必须把项目带动作为扩大需求的根本动力;二是必须把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保增长的有力抓手;三是必须把破解瓶颈制约作为助企解困的重要任务;四是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五是必须把城镇化引领作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六是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