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胜地鹅銮鼻

2012-07-27

◆  王经华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到台湾后却发现这句话应该改过来:听景不如看景。台湾,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岛,风光旖旎,令人难忘。难怪连老外也称她为“福尔摩沙”——美丽之岛。
    台湾岛之美,鹅銮鼻为最。虽未必能说台湾风光甲天下,但说鹅銮风光甲台湾应不为过。
    鹅銮鼻位于台湾岛的最南端、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的交界点上。鹅銮,在台湾少数族——排湾族语中意为“帆船”。因为此地过去时常白帆云集,又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形似帆船。便以“帆船”得名,加上这里的地形像一个鼻子型的岬角伸入海中,故称“鹅銮鼻”。
    九月的鹅銮鼻,一场台风刚过。天空一片蔚蓝,几朵淡淡的白云悠闲地随风飘去。天幕下,清澈的海水由远而近掀起排排巨浪,重重地拍打在岸边高耸的礁石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由此,我才真正体味了东坡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壮丽词句的审美意境。
    鹅銮鼻一带巨礁林立,奇形怪状。你看那块礁石,高高大大,两头细,中间粗,俯瞰大海,上柱青天,是为“擎天石”。再看那一边,一对毗邻的圆形礁石,中下方几近连接,活似一对情侣将要亲热的那一刻,名唤“亲吻石”。“冤家路窄”则是由礁石中的裂隙形成的一条逼仄通道,其宽度仅能容一人通过。相向而行,必须有人让道。要说最有趣的还数被大陆人称为“尼克松”的礁石。这块礁石颇似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头像。特别是那略圆、微翘的鼻头,简直象神了!“尼克松”面向前方,仿佛在向大海彼岸他的祖国远眺。机会难得,不少游客争相与之“合影”。
    在这里,典型的珊瑚礁环境和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孕育了独特的植物群。在紧临海边的礁石上,生长着茂密的山猪枷、红榄、红柴等植物。它们具有嗜光、抗风、抗盐、耐贫瘠等特点,根植礁石夹缝顽强地生存着,用团团翠绿装点着海岸。郁郁葱葱的珊瑚礁森林,为众多的热带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乌头翁、树鹊、小弯嘴画眉,都是这里特有的鸟类。它们毛色漂亮,叫声甜美。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鸟”。这里的森林里有种红色的陆蠏。它们平时生活在陆地的树上,到了每年的九、十月却要到海里去生儿育女。由于种群“蠏口”众多,从林地到海边的蠏群往往形成一支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海中进发。海边上修了公路,蠏男女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横行霸道”。有的不幸丧身车轮,以身殉情了。司机们每遇蠏群通过,都会立即停车让路,却又造成了交通堵塞。后来公路部门在蠏群必经之处,修了立交,留出了蠏道,实现了人蠏的和谐共处。据导游讲,每逢这个季节,不少游客会在这里驻足观赏。可惜我们早到了半月,没有看到这一少有的“壮观”景象。
    在鹅銮鼻的最高处,一座白色的灯塔高高耸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台湾的八景之一。与别的灯塔不同的是,这座灯塔底座是炮台,塔身四周有枪眼,外围有深壕、高墙。——简直就是一座堡垒。鹅銮鼻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无论是经由太平洋还是巴士海峡的船只都要从这里通过。光绪初年清政府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代灯塔。为防备海盗及岛上歹人的袭扰,塔体建成了与现存的灯塔相似的堡垒的形式,并派有士兵把守。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装灯塔。甲午海战,中国失利,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其时台湾岛上哭声震天。清军将领刘永福率军民英勇抗击日本的侵占。坚持5个多月,历经百余次战斗。尽管使日军损失惨重,但因力量悬殊,台湾最终沦陷。清军将士们撤离前,挥泪炸断了自己亲手建造、引为自豪的鹅銮鼻灯塔。日本人占据台湾,又在原址恢复重建。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飞机炸毁了日本人修的灯塔。日军撤离后,中国人复建的灯塔又在这里矗立至今。鹅銮鼻灯塔的三起两毁记录着中华民族近代的荣辱兴衰。
    我们与鹅銮鼻依依惜别时,已是暮色苍茫,美丽的晚霞把鹅銮鼻装扮得金碧辉煌。被誉为“东亚之光”的鹅銮鼻灯塔巨人般地俯瞰着大海。阵阵的浪涛拍打着海岸,发出沉重的轰鸣,仿佛当年的抗日将士在齐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