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温暖

2012-07-27

◆ 编辑部
    炎炎夏日,品味端午,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苇叶与糯米的清香,不仅仅是龙舟赛的激情和奔放,更是来自端午背后文化的慰藉和温暖。
    端午,作为中国的法定节日,放假一天,虽然始自于2008年,是近年的事儿,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则犹如粽子上边的五彩丝线绵延古今。端午背后耸立着的是文化的高山,闪耀着的是精神的光芒。当年,屈原作为楚国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馋去职,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离骚》,铸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最后,诗人不忍楚被秦军所破,五月五日,抱石投入汨罗江中。由此,后人把每年的五月初五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的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沐浴着这种文化的雨露,1941年,处于中华民族抗战的危急时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出号召,在端午节举行“诗人之会”,大会一致决定将屈原沉江的端午定为诗人节。由老舍、冰心、胡风、郭沫若等诗人签署的“诗人节宣言”号召:“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端午节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抵御外来侵略,发奋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心灵的故乡。面对繁华的世界,面对拜物教的盛行,如果精神失去了方向,如果心灵无所归依,善良和亲情都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其实,生活远比理论来的残酷,人们有目共睹,了然于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的匮乏比物质的匮乏更令人担忧。江泽民同志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已不再是小事。今天,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在尽情享受物质繁荣带来满足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了精神文化事业的建设,给心灵一个家。否则,物质的高度发达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可能会悖离它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