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划定

2012-10-16

    本次规划围绕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工业遗产及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提出发展目标。敬请关注本期对《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解读。

  总体目标
  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规划认为,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举世罕见的都城遗址“队列”,沿洛河自东向西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以及周王城遗址五座都城遗址,国内唯一;集中分布的地下历史文物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融为一体,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文化已成为洛阳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规划指出,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应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延续城市历史风貌,加强文物展示;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突出重点,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使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此,2015年前,我市将以抢救和保护文物古迹与大遗址为主,有效保护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强化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展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地位的提升。
  保护重点
  明确各类遗址相关要素
  规划还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将重点保护的相关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历史城区有明清古城整体格局风貌;大遗址有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邙山陵墓群(含东汉陵墓南兆域)、周王城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文化街区有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工业遗产及历史建筑有一拖集团入口区、洛铜公司入口区、洛玻集团、于家大院、林家大院、董家大院、马家大院、潘家大院、史家大院、庄家大院和李家大院等。
  此外,重点保护的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洛河、伊河、瀍河、涧河、邙山、周山、香山、龙门西山、万安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包括河洛大鼓、洛阳唐三彩、洛阳正骨、杜康酿酒工艺、洛阳牡丹栽培技艺、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海神乐、洛阳宫灯、洛阳水席和黄河澄泥砚等,文化线路方面有丝绸之路洛阳段、大运河洛阳段等。
  按照规划,我市名城建设的保护重点主要有三类。大遗址方面主要有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邙山陵墓群(含东汉陵墓南兆域)、龙门石窟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白马寺、关林、潞泽会馆、山陕会馆等,历史文化街区有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
  总体原则
  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
  按照此规划,我市将强化对整体生态格局的保护,邙山、周山、香山、龙门西山、万安山三面环城,洛河、伊河、瀍河、涧河四水穿城,沿洛河形成遗址绵延带的整体生态格局。
  为协调城市空间发展和遗址保护的关系,本次规划还明确了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按照规划,洛阳将调整城市功能结构,转换西工区中心职能,以旅游商业服务为主,控制建设强度,逐步按规划实现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目标;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发展,打开遗址围合,保证遗址保护的可持续性;对已压占遗址的城市用地控制建筑容量,重要地段分期实施搬迁;对城市产业用地集中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城市重点发展区尽量远离遗址保护区。
  同时,我市还划定了大遗址保护范围,明确城市建设用地界线,控制城市空间增长。汉魏洛阳城遗址、邙山陵墓群、龙门石窟、西苑遗址作为控制洛阳中心城区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增长边界,控制安乐镇用地扩展,控制偃师城区向西发展、孟津城区向南发展。
  该规划还明确提出,区域性基础设施严禁穿越大遗址和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下一步,我市将在历史城区建立公交主导、步行和非机动为辅的交通系统。同时规划还指出今后城市道路将避开陵墓群中段绕行,连霍高速公路原地扩建或复线绕行,314省道将适时改线,焦柳铁路将向西改线,以有效保护龙门石窟。
  在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将以各大遗址的博物馆建设为重点,形成以洛阳城区为中心、沿洛河城市发展历史轴线东西展开的历史文化展示带;以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区展示为中心,结合天子驾六博物馆和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洛阳历史文化展示核心区;建成以博物馆为主体的历史研究展示中心,初步形成文化、科研、教育展示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
  再现明清历史风貌
  本次规划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大亮点。规划划定的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包括东、西南隅片,山陕会馆和洛八办片,面积共计52.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92.5公顷;环境协调区面积约177.6公顷。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禁止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优化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方式,保护外立面,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室内环境;保护特色历史街巷的宽度、两侧建筑高度、走向和名称;按原有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建筑形式为坡屋顶,采用明清立面风格。
  在核心保护区内,将恢复北城门、南城门、东城门,并拆除阻碍视廊通视的建筑。通过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将凸显五处景观视廊,分别为:钟鼓楼—文峰塔,钟鼓楼—东西城门建筑,钟鼓楼—潞泽会馆,九都路口—文峰塔—民主街口,文峰塔—潞泽会馆。
  按照规划,我市将对该区域用地功能进行调整,今后该区域将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城墙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搬迁,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并规划步行商业街、滨河绿带、绿化广场用地。此外,还将在保护区外围建设小型社会停车场,满足旅游和历史街区居民停车需求。
  综合领域保护
  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
  我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2处,分为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石碑及石刻、其他文物等六大类。对于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重点对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邙山陵墓群、周王城遗址等大遗址和龙门石窟等提出保护措施。对于关林、白马寺、潞泽会馆、洛八办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该规划明确了分级保护要求,并提出下一步应全面编制各文保单位保护规划,依据规划实施保护等要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市将重点保护独具河洛特色的河洛大鼓、唐三彩、洛阳正骨、杜康酿酒工艺、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规划提出,我市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征集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指定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詹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