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民族命运的悲歌

2012-12-17

一个民族的老泪
    文皆有其气,没有气的书是死书。《白鹿原》的气是温润的,如同土的气息,厚重温和,在不慌不忙、不温不火中滋养成长,土是地之水,一样的绕指柔,一样的至厚至刚。《白鹿原》的气也是激昂的,一如黑夜中的咏叹,低沉平缓,却掩盖不住内心的震颤、内心的呐喊。
    《白鹿原》讲述的是历史,它刻画的不是白、鹿两家三代人的家族兴衰,更不是个人的沉浮荣辱,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历史,这个词太宽泛了,对于《白鹿原》而言,它记载的是制度史,记载着在现代文明冲击和政治动乱下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与停滞。你可以看到在那个有地主乡绅也有土匪恶霸的时代,宗族如何为乡村提供安全、秩序以及公共财富,你可以看没有谈判的情况下,共同的信念和意识形态如何造就了一个共同的契约,你可以看到这个契约是如何的有效率和无效率,而运用宗法家规维护这个契约又是何等的必要和不必要。你可以看到外部现代文明和农产品相对价值变化条件下,信念在如何的演变和不演变。你可以看到集体行动是如何开展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制度变迁与停滞背后的人性根源,看到人心底里那一丝丝最隐秘、最根本的渴求,正是这些最细小、最直白和最难以言明的心态,造就了一个乡村乃至一个文明的命运。《白鹿原》是东方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是东方的“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结构与变迁”。
    但是《白鹿原》并非经济学、社会学、政治性和历史性哲学的典籍,它是小说,是悲剧,是诗。它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它的人物血肉丰满跃跃欲出,它的情感深藏不露而又沛不可挡,它的讽喻一如朱先生的哑谜,我们站在历史的原顶上方可堪破。《白鹿原》对人心的观察和刻画是惊人的一针见血。家是最好的避风港,家也是最坚固的牢笼。渴望自由的叛逆,是这些青年学生闹革命的一个动因。历史的推动者,是理论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然而没有人民大众,他们也一无所成。而人民大众闹革命,其理由除了物质上的不平等,心理上的寻求也是一个根本因素,而心理的寻求,终究要归到人性的深处。
    《白鹿原》述说了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人生,其实则是述说了一个民族的经历。朱先生那句“什么时候折腾是个完”,说出来站在时代的边缘上回望过去的人的心思。有想要东西的,有想要自由的,有就是想要快乐一点的。然而也就有不愿意付出的,不愿意给予的,不愿意让步的,不愿意认错的,不愿意放手的。一个民族被国民党的暴行割裂了,一个社会被撕裂开无法弥合的缝隙。这个缝最后变成鸿沟,冤冤相报,只能靠血去填满。这是民族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不幸。为什么一个社会会撕裂为势不两立的阵营,而不是坐在一起,制定一个新的乡约民俗?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问题,迄今的答案仍然显得苍白。
    《白鹿原》深深地揶揄着历史不公,惨烈的荒谬在提醒我们,社会的无耻、无奈和卑劣在时刻重演。然而,《白鹿原》终究不是时下盛行的网络小说,他暴露恶,却嘲讽恶,渴望改变恶,虽然那是无效的呼喊。而被现在的人热捧的某些网络小说,却在暴露恶的时候,欣赏恶和赞扬恶、学习恶。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人人热爱恶。
    《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书。你可以把它看成一部制度史,一部活生生的案例剖析;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出悲剧,一部史诗,一曲对中华民族命运和时代星空下普通人生命光辉的悲歌和赞歌;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辛辣的讽喻,一个揭露人性美丑的大戏;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艳情小说。但合上书页,我看到的只是一滴眼泪,仿佛是白嘉轩昏黄干涸的眼睛里流出的最后一滴泪。这滴泪放弃了坚强,却又忘不了坚强;充满了绝望,却又充满了希望。这滴泪是苦的,它饱含了过去的苦楚,却义无反顾地滴入干裂的大地,仍希望孕育出新的生命。那将是一株青葱的麦苗,庄稼人最喜爱的植物,虽然因为泪的浇灌而苦涩,然而,那终究是庄稼人最喜爱的麦苗。
 
命运无常的黑色幽默
 
    《白鹿原》一书是在友人的极力推荐下阅读的,原本觉得对此书的欣赏完全会局限于情节的曲折与夸张,觉得太多的感慨可能只是附庸风雅的无病呻吟。然则之后在阅读中令自己惊讶的是,自己完全是在一种备感沉重的压抑与亢奋中阅读完了整篇小说,在惆怅与不安中度过了三十多个日夜。心跳、呼吸与白鹿原上的跌宕起伏同步,情感、悲喜被人物的命运际遇主宰。无法想象将个人的情感剥离于故事之外后,人的心跳还会为何而悸动。阅毕,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里、于万万千千的中国农村中以及渺如沧海一粟的白鹿原上,我看到了岁月的无情、人情的冷暖与兴衰的更替。家、国在利益的冲击下丢失了他们原本象征着的安定和幸福的内涵,出现了特殊时代的病态倾轧和征伐,一切就如一个命运无常的黑色幽默,让你在荒诞中感受浸透肌肤、穿透心灵的颤抖。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但或许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现实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命运永远是跟家、国、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无常,命运就无常。你可以去抗争,你也可以无所求,但最后的结果却永远是历史的潮流把你所淹没。在这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起伏不定的,善不一定会有好报,恶却可能出现一时的善终,回头是岸的土匪头子黑娃被杀死,而出卖自己兄弟,踩着别人尸骨往上爬的白孝文却成了革命的功臣。这样一个颠倒是非的安排,在愤怒与惋惜的同时,或许会让人对人生与命运的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在此同时也有这样一种人,对于人生在世以及历史大势早就看透,坚持自我,不为所动。书中朱先生就是如此一个特例,一生以做学问为荣,安贫乐道,在家国危困时也会拍案而起,愤起反抗。时势一过,又埋首书林,修县志以示后人,无欲无求,不争不斗。对于未来之事更是勘破天机,以一句“折腾到何时完结”宣告对那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愤慨。
    在面对社会历史洪流的到来时,理性、自信的人却总是孤独无助的。社会的动荡使得人人自危、妻离子散,父子相残的人间悲剧时刻弥漫在这一片古老东方土地的每一方空气里。本该是人人基本诉求的安居乐业却恍若隔世旧梦。英雄儿女们在抗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却难逃狭隘自私的权利倾轧之噩梦。年轻的白灵,国民党没有逼死她,反而是共产党内讧清除叛徒让她死在异乡。其中荒谬与无情,让人心头一震。两党的相争不仅消耗了本已疲软不堪的国力,也将无数个家庭的团结拉入了坟墓。争斗的两极,热血儿女该何去何从?历史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去选择,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瞬间的踟蹰就被吸进了社会历史的漩涡,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而当他们幡然醒悟自己一生做下的所有毫无意义甚至有些愚蠢的“勾当”时,光阴却已将他们带入了人生的暮年。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娃。从黑娃到鹿兆谦的转变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的转变,在其背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人格的升华……
    我们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人无法控制和选择的。可是在我们有些人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却往往抱着太多的不舍与牵挂。那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各种各样他们认为还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和关系,他们认为他们掌控了这个世界。殊不知,他们所掌握的只是一种假象,一种不真实的拥有。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实的世界,就是一个命运无常的世界,一个混乱的世界,个人是无法把握这个世界的。
    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看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什么又才是真实的活法。每个人只是时间长河、历史潮流中的一瞬,如何把这一瞬间过得精彩充实?
    还是觉得白嘉轩老爷子的理论多少有点道理——“任他世道如何变换,我还是挺直了腰做人,老老实实种地。粮食才是根本!”这或许就是应对这个世事命运无常、充满黑色幽默世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