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客家人的根亲文化圣地

2013-02-18

◆ 郭炳洁
    洛阳位于我国西北、华北之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谓“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是生活、建都的理想场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一直到五代,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洛阳。
    洛阳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更是客家人刻骨铭心的根亲文化圣地。“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血缘和地缘上的联系是大家的一致共识。位于河洛大地中心位置的洛阳是客家始祖最初主要的迁出地,加上受当时洛阳都城地位的影响,洛阳因而成为客家人魂牵梦萦的故乡。
    洛阳是客家人最初主要的迁出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京都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官民纷纷外迁避难,“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最集中的迁移地是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从此,客家人开始了南迁之旅。学者研究认为: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使中原涂炭,河洛地区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原来的土著居民纷纷逃亡江南,“衣冠人物,萃与东南”。这是河洛地区历史上继西晋永嘉之乱后两次重大的人口迁移,也是河洛文化遭受的一次令人心酸的浩劫。
    洛阳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有伊洛瀍涧的潺潺流水、嵩岳少室的钟灵毓秀、园林台榭的鳞次栉比,可谓名士荟萃的风水宝地。随着远离故土后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南迁的客家人集体把洛阳当成故乡也在情理之中。
    洛阳及洛阳的风土名物已经固化为客家人思乡的精神符号。在客家人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 ,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寻找新家园的征程中,他们足迹所到之处,处处留下思念故乡的符号。有媒体在进行客家人寻根的报道时,遇到无数“洛阳”、“洛河”称谓的名物。在偏远的山区中,一条宽2米的小河叫“洛阳河”,几十户的小村称“洛阳村”,这些称谓无不与客家人思恋故土有密切关联。泉州东洛阳江入海处的洛阳桥,是当年客家人能走到的大陆尽头。从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到洛阳洛河上的洛阳桥,相隔千万里,使人难忘的是故乡的水、故乡的桥。
    “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人们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定型。古汉语研究专家认为,客家方言是魏晋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话,是以洛阳方言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人们用客家话读古诗,很多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也会变得很押韵。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这不仅是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优越感的表现,更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
    故乡和先祖离客家人愈来愈远,但他们集体记忆中故乡的标志性符号——洛阳,历久弥新,成为海内外每一个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和心中的圣地。
  
    新闻链接
    洛阳获评“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
    2012年3月24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上,洛阳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与我市一同入围“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的还有:我省的开封市、新郑市、淮阳县、固始县,山西省洪洞县,福建省永定县、三明市,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