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办理见成效 农村农业保丰收

2013-02-18

◆  蒋    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农民收入的保障。因此,加强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改造,对于增强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月25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四次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敬林所作的关于加大水利投入提高减灾能力等议案落实情况的报告。在小组讨论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们对市人民政府这几年来对我市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和所取得的工作成效普遍表示认可。一名代表感慨的说:“洛阳十年九旱,以前靠天吃饭,老天该下雨时不下雨可发愁了;现在好了,有了这些水利设施,雨多了存水、雨少了放水,旱涝保收,我们提议案的目的实现了,很满意”。
    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让我们回到三年前——2009年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宗贤、曲焕平等36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经深入研究,认为这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求市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修复和改造工作。三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议案办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确保我市粮食连增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农田水利设施修复改造基本完成。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86亿元,开挖及清淤疏浚渠道850公里,修复渠系建筑物760多座,打配及修复改造机电井6200多眼,建设修复提灌站260多座,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1.9万亩,许多水利设施长期存在的病坏失修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各项水利设施有效发挥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病险水库基本加固。近年,我市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支持,全市152座中、小型水库中有148座已列入国家治理规划,总投资8亿元。目前,全市老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已完成75座,正在实施59座,其余14座也正陆续开工。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市中、小型水库长期以来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了彻底解决,水库安全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好转,水库在防汛、抗旱、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得到了较好发挥。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先后实施了12批国家饮水安全项目,共计完成投资6.3亿元,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166处,累计解决农村1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解决了150个中小学共8.25万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我市共安排饮水安全项目两批,总投资1.99亿元,计划解决饮水安全人数达41.59万。其中第一批投资1.68亿元,解决35.23万人,到今年年底完成后,我市进入国家原规划内的15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