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2013-07-25

编者按:自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评选2013年度河南省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转发至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之后,各县(市)区积极准备,踊跃参与,现已有部分县(市)区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洛阳人大》自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作品。
◆  孟津县人大常委会
    按照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于313日召集统计局、农业局、畜牧局、人社局、烟草局、农开办等10个涉农职能委局,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专题调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做好增加农民收入专题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3月中旬-4月中旬,县人大副主任董宏道带领人大办公室、农工委和相关职能委局深入到送庄镇梁凹村、朝阳镇姚凹村、城关镇杨庄村、小浪底镇崔岭村、会盟镇兽医站、县渔业办水产研究所、白鹤镇农鑫全民创业生猪养殖基地,与种植户、养殖户、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共召开座谈会6次,座谈群众27户,专业合作社1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在增加收入方面存在的困难等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孟津县“三农”基本概况
    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北依黄河,南融洛阳,总面积758.7平方公里。全县辖101219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9.9万人,耕地5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43亩,常年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78万亩。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34.6亿元,粮食总产23.2万吨。
    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66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48 元,较上年增长2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08元,较上年增长14.7%。纵向对比,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13.5%增幅高出1.2个百分点,比全省13.9%增幅高出0.8个百分点,比全市14%增幅高出0.7个百分点。虽然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保持了较高增幅,但绝对数低于国家和省、市水平。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位居洛阳市15个县(市)区第11,九县(市)第4位。
    三、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增加情况分析
    (一)抓好粮食生产,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规划,积极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80.81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3.2万吨,比去年的21.6万吨增长1.6万吨,增长率达到7.5%。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农民出售小麦人均增加收入149元,出售玉米人均增加收入18.5元,出售谷物人均增加收入176.6元。
    (二)落实惠农补贴,增加政策性收入。近年来,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政策性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12年,按照“一分钱不能少、一天不能耽搁、一户不能漏掉”的要求,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资金46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742万元,良种补贴876万元;审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6个,落实中央、省、市配套资金1069.7万元;发放城乡养老金4290万元,农村、城镇低保2700万元,新农合补助1.2亿元。2012年,政策性补贴资金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超过3个百分点。
    (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通过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已流转土地16.5万亩,转让土地经营承包权人均增加收入49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722座、塑料大棚703座,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1.3万亩,2012年出售蔬菜人均增加收入9元;全县新发展环市区苗木花卉林果基地18264亩,其中花卉苗木9388亩,林果基地8876亩,通过出售林产品,人均增加收入3.1元;新发展养殖专业村20个,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存栏奶牛5万头,生猪39万头,羊7.5万只,家禽300万羽,农民牧业纯收入达982元;推广纯种黄河鲤鱼面积6000亩,池塘养殖水面达1.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1万亩。2012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3049元,较2011年增长7.7%,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1.2%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支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2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1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73,其中慧林源种植合作社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家,共发展社员1.5万人,带动农户1.8万余户,年销售收入近1.2亿元;市级龙头企业2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1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1.1亿元,年上交税收1822万元,年利润达7774万元,带动县内外农户12万户。
    (五)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12年,围绕市场急需的电焊、家政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小车驾驶等岗位,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先后培训各类学员2.5万人,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2.5万人次,外出务工领域省外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主要从事行业是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电子装配业等,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平均收入达1950元,劳务创收8.7亿元。 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14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42.4%
    四、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我县有相当一部分村农田仍然靠天吃饭,群众居住条件差、出行困难仍然存在。如小浪底镇崔岭村与小浪底水库相邻,群众种烟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不能灌溉,种烟收入情况受天气影响较大。
    二是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完善。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能力较差,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小麦、玉米、奶牛、蔬菜大棚等农业类保险在全县进行过推广,但由于在理赔、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一旦出现灾情、疫情、大的市场波动,群众难以承受。如麻屯镇任屯村养殖户杜铁山养殖土鸡,20134月由于鸡患败血支原体感染死亡,损失达7万余元,由于没有参加相关保险,致使农户损失只有个人承担,造成因灾返贫。
    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致使亩均种植业成本增加。饲料价格大幅上涨,促使养殖户养殖成本上涨,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规模化养猪成本在每斤7元左右,而生猪收购价格在每斤6.2元左右(调研期间数据),农民养猪目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
    四是我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我县省级龙头企业4个,还没有国家级的龙头企业,现有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也比较有限,仅仅局限在粮食和畜牧业产业加工上。
    五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外出务工以工人、服务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居多,同时工作稳定性差,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2012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12.5万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57.2%,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5.7%。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使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得不到保证,高收入务工人群偏少。
    五、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安全饮水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农村公路建设、“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等涉农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带动群众早日致富。如城关镇杨庄村群众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改善了居住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形成以花椒种植为主的村级产业,目前全村种植优质大红袍花椒700余亩,与种粮相比,亩均增加群众收入2000元。
    (二)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好“三篇文章”,发展特色农业,对特色专业村、专业镇给予补贴;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蔬菜生产,加快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扩大烟叶、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做大做强奶业、渔业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业发展,在贷款、青贮、保险方面给予补贴;利用休闲园区建设,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如送庄镇梁凹村三组王丰收,家中7口人,共有12亩地,种粮食年收入1万余元,他把土地全部返租给合作社,每年不用投资净得9600斤小麦;又从合作社承包了4个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年纯收入7万余元,还承包了合作社20亩小拱棚韭菜等,每年纯收入11万元。除去合作社交纳租金3万元,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
    (三)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加大宣传,鼓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以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入保、理赔等环节的监管,提高群众积极性,确保真正起到为群众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采取奖励补助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带动能力。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带动能力。如京孟种植合作社,作为送庄草莓协会的代表,通过发展草莓,带动十几个种植基地先后加入到合作社,经营范围从送庄镇扩大到白鹤镇、麻屯镇、偃师市等地,总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益达2万元,带动群众600余人,同时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在基地打工群众每月收入在1000-1200元。
    (五)持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供需对接,做好信息服务,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简化手续,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白鹤镇农鑫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全民创业基地,实行“支部书记+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模式,吸纳会员120人,每人出资2万元,利用全民创业优惠政策,争取贷款1100万元,一期建占地90.8亩,年出栏3万头的大型养殖场,预计2013年可出栏生猪4000头,销售收入700万元,群众通过培训后可进入养殖场打工,同时还能享受到养殖场盈利带来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