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12年财政决算和2013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3-09-04

——2013年9月2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谷树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2年全市财政决算和今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2年财政决算情况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全市各级人大2012年初批准的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合计199.3亿元,实际完成205.3亿元,为预算的103%,比上年增加27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157.9亿元,各级财政调入资金5.7亿元,上年结转9.7亿元,动用上年结余11.8亿元,转贷债券收入7.9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6.1亿元,全市财力收入总计372.2亿元。
    全市各级人大2012年初批准的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258.2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动用上年结余结转、当年超收安排、调入资金、转贷地方政府债券等,调整后支出预算355.9亿元。实际完成345.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比上年增加48.2亿元,增长16.2%。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0.4亿元,增设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亿元,债券还本支出7.9亿元,2012年全市年终滚存结余13.8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4.7亿元,净结余9.1亿元。
    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补助资金,支出规模在逐步扩大的同时,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加强。重点支出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79.2亿元,增长25%;科学技术支出6.9亿元,增长15.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2亿元,增长5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8亿元,增长18%;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增长12.4%;农林水事务支出36亿元,增长38.3%。
    201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00.8亿元,为预算的88.2%,下降30.6%,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81.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08.2亿元,为预算的86.3%,下降27.2%,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85.2亿元。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66.5亿元,实际完成70.2亿元,为预算的105.5%,比上年增加9.7亿元,增长1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9.6亿元,增长23.2%,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7%,比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23.7亿元,调入资金2.6亿元,上年结转6.3亿元,动用上年结余9.3亿元,债券转贷收入4.8亿元,省直管县净上解收入0.1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3.3亿元,市级财力收入总计113.7亿元。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0.5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动用上年结余结转、调入资金、转贷地方政府债券等,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102.4亿元,实际完成96.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4.2%,比上年增加10.7亿元,增长12.5%。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亿元,债券还本支出4.8亿元,2012年市级年终滚存结余7.5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7亿元,净结余5.8亿元。
    2012年,市级支出预算执行较好,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16.8亿元,增长17.6%;科学技术支出2.3亿元,增长17.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1亿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亿元,增长25.4%;医疗卫生支出3.9亿元,增长10.9%;农林水事务支出3.6亿元,增长12.4%。
   2012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9亿元,为预算的74.4%,下降40.2%,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5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45.9亿元,为预算的84.6%,下降40%,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32.9亿元。
    2012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上年结余1.1亿元,支出完成5亿元,结余1461万元,全部编入2013年财政预算。
    (三)2012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有关决议和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针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主动研究谋划,统筹各类资金,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二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有力。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住房保障建设,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四是财政管理监督水平稳步提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监督,着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虽然2012年的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但人均财力水平偏低,对民生和基层政权运转的保障力度还需加大;受经济   形势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财政发展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预算公开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内容仍需进一步细化,这些都需要在今年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强化收支管理,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财政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经各级人大批准,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合计225.2亿元,1-6月份,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6.2亿元,为预算的51.6%,同比增长11.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5.6亿元,增长16%,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7%,比上年增长3.1个百分点。经各级人大批准的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296.4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动用上年结余结转等,截止6月底,调整后支出预算309.4亿元,实际支出160.4亿元,为预算的51.8%,增长15.6%。
    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市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75.2亿元,1-6月份实际完成收入37.6亿元,为预算的50%,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7.9亿元,增长23.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4.1%,比上年增长7.5个百分点。市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88.5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支出,截止6月底,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94亿元,实际完成支出35亿元,为预算的37.3%,增长0.3%。
    (二)其他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1-6月份,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完成4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亿元,同比增长86.2%,主要是土地类基金收入增加19.1亿元,同比增长108.8%;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完成5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5亿元,同比增长61.9%,主要是土地类基金支出增加22.2亿元,同比增长79.9%。
    市级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亿元,同比增长53.3%,主要是土地类基金收入增加7亿元,同比增长73.4%;市级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亿元,同比下降18.8%,主要是土地类基金支出减少1.7亿元,同比下降13.8%。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6133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7874万元,1-6月份实际完成支出2970万元。
    (三)预算执行成效
    上半年,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有关决议,坚持依法理财,加大征收力度,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
    1. 多方筹措资金,促进城市提升。一是积极筹措资金。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38.3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资金筹措渠道。洛北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1项,概算总投资194.1亿元,2013年约需资金79.6亿元,其中:项目所在城市区32.8亿元,市财政13.7亿元,城投公司18.4亿元,交投公司10.2亿元,水投公司4.5亿元;三是创新融资模式。针对投资金额大的建设项目,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人防工程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新区采用BT模式,确保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2. 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111.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9.3%。一是支持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支出28.2亿元,为预算的46.2%,严格落实了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重点加强了教育经费绩效管理。二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拨付社会保障基金42亿元,确保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顺利开展,筹集资金1.58亿元,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筹集资金4.4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推进社会保障发展。三是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筹集1.62亿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筹措8566万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筹集11.8亿元,将新农合及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280元,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四是加大农业及惠农投入。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兑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以及蔬菜、粮油、猪肉储备补贴资金4.4亿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列支2000万元奖补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3.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实施1000多个一事一议项目。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工作。2013年,我市实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在年初预算安排保障房建设支出9600万元的基础上,争取上级补助资金864万元,已下达各县区,确保工程进度。六是深化政法经费保障。预算安排市级政法经费7.6亿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45亿元,大力支持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拨付产业优化资金16838.5万元,拨付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578万元,拨付企改资金1457万元,拨付石化扩容项目拆迁安置资金9500万元等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企业发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办理退税时限由10个工作日办结减为7天内办结,累计办理退税金额6900万元。三是扩大投资需求。筹集资金1.3亿元,确保全市重点工程——引黄入洛项目顺利实施。争取上级资金9296.5万元,用于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建设。
    4. 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细化预算编制,开展重大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提高了预算完整性科学性,加大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力度,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全市政府采购规模33.43亿元,同比增长10%,节支率12.8%;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全市评审项目1598个,送审投资76.7亿元,审减资金14.16亿元,平均审减率18.5%。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提高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同时,对同级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及建设性意见、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
    三、全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工作重点
    分析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财政运行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完成全年收入预算目标面临较大压力。受市场需求不足,工业税收下降,增幅回落,特别是受工业经济周期性下行影响增值税持续下降,对税收的整体增长带来困难。二是收支矛盾突出。刚性支出比重大、增幅高。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方面支出需求增加。在收支双重压力下,完成全年收支目标任务艰巨。
    (一)强化收支管理,确保完成预算目标任务。依法加强收入征管,支持税务部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税收分析监控,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收尽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对市县支出进度的督导,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支出任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争取上级支持,加大上级部门对我市专项资金补助力度;盘活存量,使闲置资金发挥效益,努力完成预算目标任务。 
    (二)强化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服务大局。一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各类资金,优化财力配置,支持城建投融资平台发挥作用,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筹资机制,持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我市城镇化水平。同时,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制订完善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财政奖补政策,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转型升级;统筹整合相关资金支持搬迁式扶贫,强力推进扶贫攻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经费保障,及时兑现招商奖补资金;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招商引资工作政策动态,会同相关部门申请申报,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跟踪问效,加强招商引资资金监管,确保招商项目开工建设。优化财政资金扶持方向,重点支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严格落实中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加大财政资金注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洛阳的信贷投放,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三)深化财政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是统筹运用财政资金。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二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树立预算资金绩效目标理念,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探索构建绩效评价机制建设,积极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定期向市人大及常委会报告,接受监督,增强财政支出的约束力;加快竣工工程决算评审进度,确保以完工工程能及时办理决算;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大额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落到实处。三是落实税制改革政策。严格落实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营改增”税负增加试点财政扶持,严格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协调国地税做好工作衔接,建立试点纳税人认定争议解决机制,坚决打击虚开发票,骗取退税和财政补贴。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完成2013年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根据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本次常委会有关决议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快理财方式转变,为确保洛阳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