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杂谈

2013-09-23

◆ 赵仲煜  高超英
(一)
    盛世兴收藏。今日的和谐盛世,造就了收藏业的空前繁荣,参与人数之多,交易种类之多元,涉及领域之广阔,各样机构之林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观。收藏热的形成,除了“盛世”环境和经济快速发展外,还得缘于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价格的节节攀升。2005年,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英国佳士德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与艺术品“官价”频频破纪录相呼应,国内民间收藏的财富神话层出不穷。在寻宝“捡漏”的刺激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收藏具有无法估量的财富特征,而忽略了它最本质的东西。收藏是什么?收藏是一种文化,一种含有内在力量——人的创造力的文化。这种文化学习和专业研究之后的再运用,实际上变成了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研究方向等各有不同或侧重,即便是针对同一时期相同收藏门类的收藏者,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收藏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对某一类收藏品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其独有特性与价值。马未都创建的观复博物馆,内设陶瓷、家俱、工艺、油画等展馆,常年举办展览及讲座,人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外界给了马未都许多名号,他却坦言:称呼无所谓,关键在于对收藏、对文物是否热爱,是否有思想有见地,老说自己有多少东西没用,至多也就算个财主。
    书画、陶瓷、古玉、青铜器、家俱、钱币……历史就藏在这些灰头土脸的旧玩意儿里,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背后相关的大历史和大背景,这里面浓缩着时代的信息、民族的记忆。真正的收藏,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当藏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内涵逐渐地展现在收藏家面前,藏品已成为某一段历史或者某一类文化的象征和注解。特别是当普通收藏转变为专业收藏,把一件件并不起眼的藏品组合为一个序列,成为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收藏与研究,这时候收藏家所收藏的也就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注解,而是另一种历史的书写和另一种文化的开创。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成就了中国最早的金石学专著《集古录》。之后,喜爱金石收藏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30卷的写作,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这便是以收藏为根基的文化开创。
(二)
    收藏什么?收藏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凡具有价值,能够据为一己之有,能够分门别类的物品,都可以收藏,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什么东西最值得收藏?”这是一个足以难倒专家的问题。因为,如果撇开价格的层面,这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合适与否。
    从大处说,收藏是一项事业,是家学之脉,是国之典藏,是对国家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和整理。已经过世的王世襄先生,在他的名字前有众多的定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他曾被授予“中国文物、博物馆杰出人物称号”。但人们也许更愿意这样来描述他: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王世囊先生一生爱好涉猎领域达十几个之多,而且在每一个项目上都建树非凡,他为国家追回的国宝不计其数,他的研究论著影响巨大,他是真正的“中国第一玩家”。
    从小处说,收藏是一种关于个人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有许多事情是值得记忆的,或者说是难以忘怀的。譬如说恋爱中的初恋,婚姻的纪念日,父母亲的生日,第一次拥有的家(房子和户口本),找到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资单),读的第一本小说,或者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或几本书,本人的身份证、工作证、医疗证、驾驶证、退休证、单位和家属区的出入证……。人的一生可以概而言之,也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传记。如果人生的节点和一些物件相联系,保留这些物件、珍惜这些物件就是一种收藏了。计划经济时,人们举家过日子,吃穿用什么都凭票证,有的人就把这些票证收集整理成系列,谓之“票证收藏”。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到国家曾经的历史轨迹和人们在那种物质馈乏的年代里的生活状况。
    王刚是著名主持人、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家,他最早的藏品是一只鸟笼子,是10岁那年跟父亲逛旧货市场时相中的,里面还有一个青花的鸟食罐。当时要5元钱,已经很贵了。他花了攒了好久的钱终于将它买回家,心里特别高兴。不过,后来这只鸟笼子丢失找不到了。前些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他看到一只鸟笼,是民国初年名家制作的。虽然他不专门收藏竹雕器,但是看到它还是深有感触,就拍了下来,主要是了却了他儿时的一个情结。与传统意义上的收藏相比,现在一些80后、90后年轻人的收藏品有点另类:玩具、橡皮、小人书、糖纸、手机、碟片等等,一些不太起眼的小东西成为他们的藏品。这些年轻收藏者注重精神层面的愉悦,而投资增值的功利性追求相对要淡很多。
(三)
    如何收藏?收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收藏,必须先学习,需要熟读书本知识,收藏者需要将要购买的藏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与发展有较多了解,对材料的产地及性能以及作者的风格有较深的研究。在科学的理性和感性审美的认识中,形成自己的收藏观和价值观。然后更要多看真品,多把玩实物,在实战中练眼力。另外,虚心向行家学习、请教,也是很重要的。只有知识丰富、眼光独到,才能寻觅到心仪的藏品,才能少交“学费”。
    进入收藏行业,一个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的收藏风范令人敬佩,“先生喜欢玩砚台,也喜欢收些文人手迹,既不同于争奇斗富,也不同于沉溺搜罗。手里把玩一件东西,总是像可买可不买似的,东西被别人买走了,也不见他后悔,听说远处有件什么,也不见他上赶去看。”(启功先生语)这是何等古朴的收藏境界,这种不为物欲所役的收藏是那样轻松与自然,用一个“玩”字真是恰到好处。
    作为个人来说,收藏是记忆的形式,也是记忆的结局。同时,收藏也是一种修身行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如能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收藏品,人的精神也就随之而能“思接千载”。这是其它形式所达不到的。人的一生有多种选择,可以不收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类或数类藏品收藏,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享受,使人生丰富且有雅趣。
    在我们人大机关有一位离休老领导,喜欢收集挂历,多年下来也藏有数百本之多,闲暇时展开欣赏,自有一番乐趣。还有一位老同志,退休后爱上奇石收藏,与老伴一起跋山涉水,寻觅奇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藏石近千方,精品数百方,设有家庭石馆,其藏品分为文字、生肖、人物、动物、花草、山水、巧趣、禅定八大类,人见人爱。老俩口爱石、赏石,以石会友,既陶冶情操,又锻炼身体,晚年生活可谓美在其中,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