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长存天地间

2014-01-24

  ◆   王川一

    去东北开会,沿北京、山海关而入辽宁,有幸领略天下第一关的雄奇严峻。山海关依托燕山,形势险峻,是东北进入中原地区的唯一通道。站在关前,满洲女真人席卷中原,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场景犹在眼前,漫步古道,一位文弱瘦小、坚毅果勇的书生形象霍然浮现,他就是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从山海关向北约200里,高速公里旁边闪现出“兴城”的路标,同时还伴有“兴城古城遗址”字样,一般人或许不以为奇,但是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兴城就是明末的宁远,也就是袁崇焕镇守辽东,构筑关宁防线,以一己之力,抵御满族入侵,并击败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的主战场。宁远虽没有山海关有名,但是它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袁崇焕施展平生抱负的舞台,他一生命运也与这座城市相连。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袁崇焕中进士的那一年,明朝与满清发生了萨尔浒战役,明军几乎全军覆灭。此役后,明朝由战略进攻转入了全面防守阶段。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的时间内,满洲女真人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崇焕于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宁远城一筑成,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大敌终于攻来了。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宁远一城孤军,只有一万多人,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他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宁远之战,满洲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此后伤势一直未愈,回沈阳后不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此后,在二次宁远大战中,袁崇焕毫不畏惧,又取得了宁锦大捷,暂时延缓了满洲人南下的步伐,使明朝获得了短暂的安稳,袁崇焕也成了明朝的大救星,大英雄。
    当时,明朝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日薄西山,而满清八旗军队骁勇善战,作风剽悍,如旭日初升。袁崇焕以一己之力,暂时阻止了满清入主中原的步伐,但更改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阻挡不了历史进步的潮流,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袁崇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阻挡代表进步力量的满清政府取代腐朽的明朝统治,必然失败。因此有人说袁崇焕不是英雄。但是我个人认为,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抱负,尤为难得的是,甘愿背负汉奸、卖国贼的骂名,不计个人荣辱,生死名节,为国家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在民族危亡时刻,总有一部分人站出来,用生命挽救民族的危机,袁崇焕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华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巍巍山海关,就承载了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儿女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无论时空变幻,沧海桑田,然则一点浩然气,长存天地间,山海有情,钟灵毓秀,万古长青。
    站在古城墙上,巍巍燕山,绵延起伏,龙脉苍苍,迤逦入海。在山海之间,雄关耸峙,当真是“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听导游讲,山海关建成后,由于形势险峻,易守难攻,从来没有被外敌攻破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游客也无不赞叹称奇,表示认同。对此,我却有不同看法,山海关从未被攻破,最根本原因是袁崇焕将防线向前推进二百里至宁远,满清从未攻破宁远,更别说山海关了。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在德而不在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