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面推进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议

2015-05-28

  (2015年5月26日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中共洛阳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战略纲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作出了加快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全景式描绘了实现洛阳复兴、重现辉煌的美好愿景。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认为,《战略纲要》符合洛阳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形成了共识、鼓舞了士气,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是洛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战略纲要》,将已经形成的思想共识转化为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磅礴动力,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全面推进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特作出如下决议:
  一、坚定信心决心,奋力实现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宏伟目标
  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使命担当,是顺应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具体行动,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接力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近两年来,面对环境严峻复杂、经济增速趋缓的宏观形势和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区域竞争态势,市委审时度势、迎难而上、加压奋进,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两提两增”、深化“三大举措”、突出“七大重点”、强化“六个保障”,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逆势上扬,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974元和9669元。经过艰苦努力,我市已经站在发挥优势、蓄势崛起、转型跨越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全面建成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信心、更有条件实现这个目标。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互联网+”“工业4.0”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有利于我们突出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业态,强化重要增长极的产业支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合作共赢和联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我们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主体特别是驻洛央企走出困境,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们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省深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构筑“东联西进”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我们发挥优势,提升洛阳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市的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有力,风清气正、人心思进的氛围更加浓厚,有利于我们更好抓住机遇,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与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撑力量尚在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不高;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能力亟待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加,一些潜在风险正在显现。虽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高、广大群众精神状态好,但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相比,仍有部分干部群众接受先进理念的主动性不够,开放创新的意识欠缺,拼搏进取的干劲不足;工作标准不高、实招不多、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看,洛阳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重要关口,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稍有懈怠就会迟滞发展,甚至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发生逆转。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各人民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按照《战略纲要》明确的战略举措、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振精神、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坚定不移走新常态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弯道超车,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把握总体布局
  加快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把洛阳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文化示范区、最佳宜居地、开放创新城,共同构成了“一中心四定位”的总体布局。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在保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争取实现跨越,建成真正的副中心城市;在全面建成副中心的过程中,更要立足自身基础条件,进一步放大现有的领先优势,在工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勇当中心,先行建成中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中心、华夏历史文化复兴中心、中部地区绿色化示范中心、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中心。“四定位”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有机统一于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重要增长极”就是要打造发展引擎,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速度、较好效益和较强后劲,持续提升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文化示范区”就是要升华内在灵魂,盘活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现代先进文化元素,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品位;“最佳宜居地”就是要优化现实载体,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建成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开放创新城”就是要激发活力源泉,以开放创新增强城市活力、引领城市发展,再造发展新优势,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和要素集聚的盆地。
  (二)坚定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布局明显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0%以上,与中心城市的差距明显缩小,确保在全国城市前50位以内、力争位次前移。
  ——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特色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力争达到5%。
  ——城乡宜居程度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美洁净,服务设施完善便捷,社会环境平安和谐。力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城区人均水域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多于256天、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
  ——开放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优化。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三)遵循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持续增进群众福祉,使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产业为基,产城融合。把产业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选准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将产业布局与城镇建设格局有机结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
  ——盘活资源,放大优势。进一步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重点运作提升好工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科技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关系,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关系,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求真务实,以干为先。坚持做正确的事、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选准点、走对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坚定不移推进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建设。
    二、加快产业升级,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
  围绕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顺应互联网时代产业“跨界、碰撞、融合、进化”的大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为主调整存量,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为主发展增量,走好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加快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延链补链,谋划引进实施一批先导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石化煤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使“洛阳制造”升级为“洛阳智造”,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建成竞争优势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的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
  (一)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坚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发挥根本优势,以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为突破口,提升数字化成套装备和关键主机的制造水平,推动轴承和基础件、大型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农机及工程机械等传统装备行业智能化改造,实现装备制造业由生产传统装备向生产智能装备、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成套设备、流水线批量生产向个性化生产便捷化服务转变,让洛阳装备“装备世界”。依托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实施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特种装备、新型真空玻璃装备、动力换挡大轮拖、高铁轴承、有轨电车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
  (二)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煤化产业基地
  坚持把石化煤化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遵循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升工艺、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做大原油炼制规模,推动石化煤化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氟化工产业,一体化引进化纤纺织产业。依托石化产业集聚区、孟津华阳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实施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一主四辅”工程、煤制氢、乙二醇二期、60万吨PX、100万吨PTA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石化煤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三)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坚持外引内扩、软硬兼顾,协同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打造智能终端、自动化控制、软件产业、智慧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依托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川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实施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洛阳微电子产业园、8英寸/12英寸电路级抛光片、智慧产业基地、互联网安全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0亿元。
  (四)建成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坚持工艺改造、功能转型、链式延伸,以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以用为目标的产学研军用融合。依托有色金属等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强轻质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特种玻璃、化工新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依托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新安产业集聚区、伊川产业集聚区、宜阳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实施有色金属科技城、国家钼钨新材料产业基地、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海绵钛、轨道车型材及车体大部件、钨钼硬质合金、蓝宝石单晶设备制造、电子玻璃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100亿元。
  (五)建成竞争优势明显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坚持科技研发与市场开拓并重、设备制造与开发利用并重,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直供电等政策,做大做强光伏产业,引导光热产业提升水平,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条,实现核电装备产业规模化,推动生物质能装备稳步发展。以动力电池和整车集成等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洛龙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偃师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实施光伏园、光伏新能源先进技术研究院、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六)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
  按照区域错位发展、产业顺次发展、重大项目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引进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着力打造现代物流等服务业龙头,促进信息、金融、科技、健康、养老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推动服务业提质加速。深化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运用,推进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普及。重点实施互联网物流中心、大型物流园、集装箱办理站、股权交易运营中心、科技产业城、健康养老产业城、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平台、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服务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产业载体功能、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构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转型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以水兴产、以水助城,加强水系和水环境建设,不断放大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吸引产业项目布局,支撑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服务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三门峡至洋口港铁路、新郑机场—登封—洛阳等城际铁路、尧山—栾川—卢氏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三横一纵两支四城际”的铁路网骨架和“二纵二横五放射一环”高速公路网。巩固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中石油西线、义马煤制天然气、山西煤层气博爱至洛阳等重大管线工程建设,形成“六气源”联通供气格局;坚持“多源并进”,重点推动一批热电联产高效大机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为重要增长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强化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放松粮食生产,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运用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花卉、蔬菜、中药材、优质粮食、畜牧、渔业等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占农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形成10个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产业化集群。
    三、推动传承创新,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
  围绕叫响“世界圣城、丝路起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四大城市文化名片,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机遇,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以“全景洛阳”引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河洛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具有洛阳特色、华夏气派、国际水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叫响世界圣城文化名片
  彰显河洛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和源头地位,凸显儒学奠基地、道学渊源地、佛学首传地、理学兴盛地的独特地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洛阳真正成为令人心往神至的“世界圣城”。
  传承弘扬河洛文化精神。突出“根在河洛”,打造河洛文化知名品牌,广泛宣传河洛地区是华夏民族血脉之根、华夏精神信仰之根、华夏帝都之根、文学艺术之根、商业文化之根。坚持创新为先、古为今用,加大龙马负图寺、洛出书处、夏都商都遗址、周公庙等相关文化遗存的开发,展示河洛文化深厚内涵。深化河洛文化研究,策划举办高规格的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高河洛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白马寺国际佛教博览园、灵山寺佛教文化园、云岩寺为主,打造“释源祖庭、佛教圣地”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上清宫、老君山景区为主,打造道家思想及道教文化旅游品牌。以二程故里、程园、二程书院为主,打造理学文化旅游品牌。
  推动文化引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的历史文脉、深厚底蕴、理想追求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项目,提升城市的内在和谐之美,塑造城市视觉形象。开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综合素养和企业社会责任,塑造城市行为形象。培育先进文化理念,追求时代创新思维和风尚,塑造城市精神形象。
  (二)叫响丝路起点文化名片
  夯实丝路起点文化根基。以丝绸之路博物馆、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区、伊斯兰风情街、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为主,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举办丝绸之路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中国大运河联盟。保护、展示、宣传汉魏故城、函谷关等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建设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中国大运河枢纽标志。
  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好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宣传推广工作,挖掘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渊源,通过建立友好城市、互办艺术节、互设文化中心、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等形式,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齐鲁、燕赵、吴越、三秦、闽粤等地域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共享共融。
  (三)叫响千年帝都文化名片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加强遗址保护、开发展示、传承创新、文化体验,凸显千年帝都符号,有效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让十三朝古都真正“活”起来。以二里头、商城、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城五大都城遗址为基础,建设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公园等“九大国家遗址公园”。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规划建设国家级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洛阳建设成为“博物馆之都”。深化文化与文物的融合,培育发展文博市场,建设大型文物艺术品交易园区和民办博物馆产业园区。做好唐三彩、洛阳宫灯、河洛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提升帝都文化品位。高起点规划文化旅游项目,营造良好旅游软环境。全力实施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关圣文化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主题园、天下龙门、河洛古镇等文化旅游项目。拍摄制作《魏孝文帝》等一批影视剧,提升大型演艺《隋唐国际大马戏》、《天下洛阳》和国学修行剧《功夫诗·九卷》演出水平,彰显千年帝都神韵。
  (四)叫响牡丹花城文化名片
  大力发展牡丹文化产业。以“洛阳牡丹甲天下”为品牌,以世界牡丹中心为目标,打造“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城。以洛深合作开展牡丹基因组测序为契机,加大牡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力度,加快牡丹新品种的研发创新,使洛阳成为世界牡丹研发创新中心、牡丹文化中心、牡丹产业发展中心。不断提升牡丹文化节节会水平、建设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永久会址,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办好品牌性文化活动,培育壮大牡丹企业,推动牡丹观赏园改造提升,开发高附加值的牡丹产品。做大做强洛阳牡丹瓷等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产业,建好孟津牡丹文化产业园区。提升牡丹产业市场营销水平,加快推进牡丹产业集聚区深加工园区和牡丹花卉交易物流中心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动漫业、数字文化产业、休闲观光业,加快建设中国动漫之都产业园、炎黄科技园中部数谷,以及汝阳大虎岭公园户外运动体验基地、伊滨区薰衣草庄园等生态观光园。
    四、增进人民福祉,打造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
  坚持把推动发展与造福人民相结合,着力建设优美洁净生态环境地、舒适健康生活居住地、创新活力就业创业地、幸福文明平安和谐地,突出做好“水、气、山、绿”四篇文章,使洛阳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舒适舒心、宜居宜业的环境,把洛阳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最令人留恋和向往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共创优美洁净生态环境地
  做好“水”文章。水是生命之源,既是生活环境、又是民生改善、还是综合竞争力。盘活水资源、优化水生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举措。围绕建设北方水城和水韵之都的目标,按照“一区三带五引七提九湖十八潭”的布局,加快实施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两湖一河”、华夏文明第一河及“三个百(公)里”生态廊道等重点项目,以水系建设带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构建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水网。加快城区河渠综合治理和提升改造,加快水源地保护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到2020年,水域面积占城市规划区面积8%、景观水系辐射率80%,形成15分钟步行体验和水环境生活圈。
  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以治理工业废气和建筑扬尘为重点,大力开展电力行业发电机组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建设通风廊道、改善通风环境,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和新鲜空气。
  实施景观优美工程。营造洛阳中心城区“十字”景观骨架,构建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加强城市南北向景观视廊的预留和控制,使城市外围山体之间保持良好的通视空间。围绕王城广场、牡丹广场、青年宫广场、新区行政中心、龙门高铁站等重要景观节点,打造“城市客厅”。
  建设林业生态绿化体系。坚持扩大绿容率与绿视率,加快推进市区绿化提升工程,构建“一心、两带、三楔、四片”的城市园林绿地格局;高标准实施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建设和荒山绿化工程。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共建舒适健康生活居住地
  统筹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明确城市定位,突出城市特色,做到新城与老城紧密融合、县城与市区组团发展、乡村与城镇协调建设、城建与产业相互促进,使市区成为“白领”集聚区、县城成为发展优质的卫星城、农村成为美丽乡村,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组团、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级联动”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建设舒适健康住宅区,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城中村、旧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智能化居住小区建设。到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以上,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以上。做好智慧洛阳规划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极具特色的大数据战略引领中心、智慧政务示范中心、智慧管理创新中心、智慧服务感知中心、智慧经济集聚中心,使洛阳成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典范。将洛阳建成与自然、文化、产业、幸福共生的美丽都市。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洛阳轨道交通1、2号线规划建设。到2020年,公交分担率达到30%左右,居民工作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建成中原经济区最具代表性的公交都市。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管水平,加快长距离热力管网、燃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故县水库引水工程,让全市人民吃上最优质的水。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饮用水达标率均达到100%,中心城区供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
  加快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提升综合性医院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创省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到2020年,所有居住区1000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三)共造创新活力就业创业地
  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让城乡劳动者都有施展才华、勤劳致富的机会。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到2020年,建设8到10所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示范特色学校。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实施扶贫开发攻坚计划,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健全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共享幸福文明平安和谐地
  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大变样。加快实施教育体系完善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培养建设、办学教学特色创新、优质资源信息共享等五大工程,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人教育终身化、校长教师专家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众文明水平。加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品牌和“诚信洛阳”城市品牌。
  建设平安和谐洛阳。以平安洛阳建设为依托,突出“双安双基双治”,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城乡公共安全度;推进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建设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到2020年,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力争达到90%以上,新建小区注册成立业主委员会及聘请物业公司覆盖率均达到100%。
    五、助力转型跨越,打造中原经济区开放创新城
  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树立“先人一步、遍地黄金”理念,学习借鉴深圳等地成功经验,形成强烈的开放创新意识、健全的开放创新机制、良好的开放创新环境,把洛阳建成活力迸发的开放创新中心。
  (一)扩大开放添活力
  搭建开放平台。升级铁路口岸,规划建设洛阳航空港经济区,积极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努力开通稳定的国际(境外)定期航班或旅游包机、开通至东亚、东南亚、港台地区国际航线,加快推进丰湾集装箱办理站建设,开行至沿海沿边口岸的集装箱货运班列。
  做强对外贸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外贸进出口新增长点,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支持出口基地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出口产业基地和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力争三年内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以上。着力培育和申报国际知名品牌,力争三年内我市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数量达18家。
  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企业开发境外资源,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不断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兴办以技术转让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投资项目。进一步扩大对外劳务合作,重点抓好四个国家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拓展高端劳务市场,提高劳务输出附加值,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劳务合作新局面。
  (二)持续创新增动力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注重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军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50家,重点培育10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设立科技研发和创新型企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支持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构建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技术创新攻坚计划,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500项关键技术、新工艺。完善高端研发机构引进政策,重点推进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洛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加速集聚一批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科技金融试点支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融资服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孵化服务网络,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完善创新评价制度,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三)集聚人才汇智力
  多策并举吸引人才。以质量促数量、以效益保长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集聚洛阳创业创新,掀起“万众创新”热潮,让“洛阳创客”脱颖而出,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高地和“白领城市”。充分利用牡丹文化节、在沪人才联谊会等平台,不断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优秀人才的需求。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导院士及院士团队的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消除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在引进人才中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引才留才优惠政策,提高引才聚才灵活性,强化招才留才实效。
  改进方式培育人才。突出业绩导向,重点做好市优秀专家等市级行业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依托清华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以及本地高校,开展各类人才培养项目,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依托创业创新平台,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引导、支持用人单位培养选拔符合各自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
  健全机制用好人才。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人才选拔制度化、科学化。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个人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各类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建立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加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优势。
    六、深化推进举措,形成加快建设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强大合力
  把深化开放招商、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三项举措”,作为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持续发展态势的治本之策,统筹推进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双轮驱动”,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一)着力开放招商
  将开放作为关系洛阳未来发展的关键抉择,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树立开放思维、敞开开放胸怀,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发挥好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的作用,转变招商理念,实现由全面撒网向精准对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拼政策拼资源向发挥综合优势、招单体项目向引产业集群、注重项目签约向注重项目落地的转变。制定产业图谱、策划特色集群项目、确定招商路线图,强化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模式,在“靠大”、“联大”基础上“做大做强”,实现雁阵效应、蜂王效应,不断提高招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拓宽招商领域,积极申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一批科教、医疗、教育等合作项目落地。
  (二)着力服务企业
  秉持“使投资者成功赚钱是最大的环境,是检验企业服务成效的唯一标准”的理念,坚持大服务、真服务、常服务,通过舆论引导和媒体宣传,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企业、个个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全市人民要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充分认清“企业发展带动洛阳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增强主动性,坚持常态化,全力以赴为企业排忧解难,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放开手脚去发展,使服务企业成为洛阳的“金字招牌”。
  (三)着力优化环境
  以“政府廉洁高效、社会安定祥和、全民诚实守信”为目标,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安居乐业的福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切实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落实一门受理、联审联批、多证联办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坚决杜绝乱规划、乱审批、乱招标、乱检查、乱评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有诺必践、违诺必究的良好氛围,尊重市场经济倡导的契约精神,建成覆盖全市的社会征信系统和诚信资源共享系统,推行“红黑榜”发布应用制度,定期公布失信单位和个人。
  (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改中激活、改中调整、改中提升,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加快建立健全与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一起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松绑清障。进一步简政放权,制定出台“权力清单” “责任清单” “负面清单”。积极争取驻洛央企、省企总部支持,推动驻洛央企、省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市属国企改制重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力推动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破解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带动效应。
  (五)全面依法治市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法律要求、体现洛阳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完善落实依法决策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支持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各级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增强全市人民的法治意识,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全面推进名副其实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强化保障措施,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支撑。强化思想保障,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思想禁锢,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突破。强化作风保障,持续改“四风”、转作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大力弘扬不甘人后、敢打善拼的拼抢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抓好落实。强化机制保障,坚持“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加大考核评价、监督检查、激励约束力度,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神聚力聚焦,坚定不移抓好落实,保障《战略纲要》顺利实施。要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协调联动、强力推进。要深入研究抓落实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要结合各自职能,研究制定支持开放招商、国企改革、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公共政策,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引进人才等配套政策。要加强跟踪问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战略纲要》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战略纲要》明确的任务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为建设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能,适时组织对《战略纲要》实施情况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促进《战略纲要》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重大事项决定工作,选准抓紧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以及群众重大关切、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定决议,使党委的重大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创新代表工作,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全体洛阳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实干托起梦想,行动只争朝夕。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在洛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从我做起、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名副其实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在实现中国梦、让中原更出彩的进程中谱写壮美的洛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