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过年

2015-06-16

(续上期)为之,在大年中有许多具体的要求和程序。
  听父亲讲,社火中陪伴仪程官的几大灵官,在上妆之后便不许说话,整个过程,多数情况下是整整一天。因为在进入“社火”之后,他们就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人,而是傩,而傩就意味着是天地中介,人神共在,凡圣一体,任何世俗的表达都是不敬,都是冒犯,包括世俗的念头都要警惕。这种极为强烈的角色意识和纯粹的进入,贯穿在大年的所有祭礼中。从腊月三十开始的一个个祭礼,无不都是一种走进天人合一的门径。关于爆竹,也有许多说法,但我理解,它既不是为了驱邪,也不是为了热闹,它仍然是唤醒世人的一种方式:通过那一声声一串串或脆或钝的响声,让我们从迷糊中警醒过来。
  而元宵节点荞麦灯,带给人的更是一种大喜悦大安详。想想看,深甸甸的月色中,一桌的荞面灯渐次亮起。摇曳的灯苗把我们带入生命的原初,带入释家讲的那个“在”。那时,你会觉得,那灯苗,就是灵魂的形状,或者说是生命的形状,或者说是天人合一的形状。它本身给人一种召唤。我想每一个人在看到灯的时候、火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回到自身的感觉。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写到,尽管暖气片给了我们热度,可我们觉得它是冰凉的,而炉火可能提供不了暖气片那样的热度,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一束火苗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温暖就从心底升起。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祭礼中都要出现火的缘由吧。
  也许,火的状态就是一种当下的状态,火在点燃之前是沉睡,燃烧之后则进入另一个沉睡,只有燃烧的那一刻是醒着的。而只有亮着灯光的房间才是小偷不敢光顾的,可是一生中作客我们心宅的小偷何其多也。这也就是元宵节点灯时分,老人为什么不让我们心生任何杂念的缘故吧!他只让我们静静地看着,看那灯捻上的灯花是怎样结起来的。看着看着,我们就进入一种巨大的静,进入一种神如止水的状态。那一刻,我们的心灵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就像头顶的一轮明月。真是敬佩元宵节的创造者,他能够把点灯时分和月圆时分天然地搭配,简直是一件再高妙不过的创造。你的面前是一片灯的海洋,头顶却是一轮明月,这一刻,你怎么能够不天人合一呢?
  而那灯本身就引人思索。一勺油、一柱捻、一团荞面,就能够和合成一个灯,而且油不尽则灯不灭。而最终让这灯亮起来的则是人手里的火种,那么,人手里的火种又是谁点燃的呢?这难道不是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吗?
  为此,古老的元宵节,我理解,它是古智者苦心为他的后人设计的一场回到当下的演习。相比点明心灯,城里的闹花灯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竞技,或者说一个规模性的文化活动。而只有保留在民间的点荞面灯,还保存着心灵的意义,还保留着元宵节点明心灯的原始意味。
  如此看来,人们把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的腊八作为“大年”的开始,把元宵夜点明心灯作为“大年”的结束,有着特别强烈的象征意义。因为在东方人看来,成道、明心见性,意味着大解脱、大自在、大安详、大快乐、大幸福。这些“大”,也许才是“大年”的真正含义,也是人们为何如此迷恋“过年”的秘密所在。
通过祈福走进吉祥如意
  在大年期间,无论是年画、社火,还是大戏,还是各种祭礼,包括一言一行,都是祈福。《一团和气》《连年有余》《五福临门》《出门见喜》《天官赐福》这些年画,既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符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意象,同时也是人们美术化了的祈福。而社火则纯粹是一种媚神之歌舞。社为土地之神,火是火神,社火中的仪程则是纯粹的祈福。比如《财神颂》:“财神进了门,入着有福人,福从何处来,来自大善心。”就是说,财神进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要是一个有福人。而福从何来,福从善来。由此,我们发现,这个《财神颂》,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财神的本意。
  比如祭祖。先人有言,儿孙福自祖德来。如此,托庇于祖先保佑,则是千家万户再自然不过的心愿。既然一切吉顺都来自祖先护佑,我们怎能不去认真地感谢祖德,去认真地祭祖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期间的祭祖,既是感恩,也是祈福,又是教育:你能有今天的健康,今天的平安,今天的荣华富贵,是因为你有一个大后方,那就是祖宗功德。
  老人们说,祈福有四要素,一是真改过,二是真奉献,三是真感恩,四是真恭敬,缺一不可。不真改过,祈福无法发生;不真奉献,祈福无法发生;不真恭敬,祈福无法发生。如果带着功利心去求荣华富贵,是求不来的。
  单说大年中的恭敬,它首先表现为一种静。大年中的一切仪式,可能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进入这个静,包括社火和爆竹那种动态的静,尤其是守岁,守的就是一个静。老家把守岁叫“过夜”。我是反对简化汉字的,却喜欢这个“过”:“走”上面一个“寸”,它告诉人,时间在一寸一寸地移动。当我们回到当下,去一寸一寸地体味时间的时候,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因此,我一再呼吁,对于年,春晚恰恰是一种打扰。对于一个正在一寸一寸地享受时间和空间的人来说,任何非自然的喧闹,都是一种打扰,何况像春晚那样人为的巨大的喧闹。因此 ,假如把春晚提前或挪后一天,可能会让年味大增。
通过教育走进吉祥如意
  大年时时处处都在演教。无论是对联、年画、社火,还是祭祖、守岁、拜年,无一不是为了让人们回到生命本质。“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这样的对联自不必说;“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样的仪程词自不必说; 《和气生财》《和气致祥》这些年画自不必说……
  这种教育,还渗透在大年的每一项活动和每一个细节之中。在故乡,人们把初一到初七的七天分别名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问父亲为什么把初一定为鸡日?回答是鸡是“五德之禽”,头上有冠之美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报晓不失时是信德。还比如,每家的老人都要叮嘱孩子,过年要断“三恶”:恶口、恶行、恶念。想想看,当每一个人都做到了断“三恶”时,日子该是多么的吉祥!
  在乡土中国,大年还是一个文化展览和交流的平台。在我们老家西海固那一带,有许多人家藏着字画,但平时舍不得挂,害怕尘土把它们染脏,只有在每年除尘之后才把它们挂上。大年初一,大家在走村串户拜年的时候,一方面是在拜年,另一方面就是成群结队地去巡览字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句子就是在小时候大拜年期间识得,并潜移默化记住的。
  每年除夕,村里人都有一种习俗,就是到庙里去抢头香。而在庙中等待子时到来的时间里,大家在干什么呢?在看展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整整一庙墙的对联,整个一面庙墙上全是红彤彤的对联。“古寺无灯明月照,山门不锁白云封”这样绝妙的句子就是在庙门上看到的。在那样绝尘、肃穆的环境中,看到这种超凡脱俗的句子,心灵经历的是一种怎样的美的洗礼!再比如,“保一社风调雨顺,佑八方国泰民安”,则是一种怎样宏大的境界!他们不但要“风调雨顺”,还要“国泰民安”,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情怀。他祈祷,他祈福,但他没有说“保我家风调雨顺,佑我家荣华富贵”。还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它包含着一种多大的祝福,同时又有一种棒得无法言说的天地伦理。“天增岁月人增寿”,它的大前提是“天增岁月”,才能“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它的大前提是“春满乾坤”,才能“福满门”。“岁月”在前、“乾坤”在前,“寿”在后、“门”在后,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
  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在讲“国家”,讲“入世”,在讲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仁”,让我们走出小家,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就是一事当前要能想到别人。那么推理开来,就是这个对联,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表达的要义。首先强调共体,再强调个体。每一个婴儿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如此的教育体系中,这样的民族怎么会不绵延不绝呢?
  而从腊八开始,回旋在村子上空铺天盖地的一出出古戏,更是绝佳的教育范本。在《葫芦峪》中我们接受忠义的感染,在《铡美案》中我们接受公义的熏陶。一种大慈大悲的旋律在村子上空回旋,一种善恶分判的节奏在土地上激动,荡人气,回人肠,催人泪,热人血,直人骨,正人髓。
  大年是一出中国文化的全本戏,是一出真善美教育和传承的全本戏,是中华民族基因性的精神活动总集,是华夏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暖床,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准宗教性质的体统。
  它是岁月又超越了岁月,它是日子又超越了日子。它带有巨大的迷狂性和神秘性,这种迷狂和神秘,可能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巫”传统,其核心是“天人合一”。为什么要真改过真奉献真恭敬真感恩,为的就是能够“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目的又是方法。为此,我们需要不打折扣的诚信和敬畏,需要不打折扣的神圣感,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如此可见,这大年,其实就是一个“合”字。和天地相合,和日月相合,和四时相合,和鬼神相合。这种迷狂,这种大喜悦大快乐,正是来自于这个“合”。为什么爱情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是一个合;为什么合家团圆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也是一个合。所以这个“合”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或者说代表性的意象,我们也许只能从“年”的味道里去体味,从那种无缘无故的喜悦和狂欢中去体味。
  正是这种迷狂性,才造成了海潮一样的回家潮,造成了季风一样的春运,才让人们在季节的深处不顾一切地回家,候鸟一样,不由分说地,无条件地,回家。为此我说,娘在的地方就是老家,有年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年是中华民族的一桩无比美好的计谋,它把华夏文明的骨和髓,通过连绵不绝的仪式,神圣化,民间化,亲切化,轻松化,出神入化……
  大年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又像一个天才的导演,演义着中国文化的无尽奥义。
  懂了大年,就懂得了中华民族,也就懂得了生命本身。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