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

2015-06-17

  又是一年清明至。
  清明时节,我们扫祭故去的灵魂,同时也在打扫自己心头的尘灰,在追念逝去的先人的同时我们也在回首自己生命的历程。
  清明节源自春秋时的一个历史故事: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忠心护驾。文公复国后,重登王位,对所有陪伴他流亡的人一一加官进爵,但独少介子推。原来介子推看不惯朝中趋炎附势、邀功请赏之人,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劝子推出山不得,下令三面放火焚山,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竟和母亲一起活活烧死在绵山大柳树之下。文公追悔,又见子推留下血书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遂为子推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忌日禁火,以寒食寄托哀思。“寒食”与“清明”蕴含的正是传之千古的忠义孝悌,清正廉明的精神。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吏治清廉”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观人品格,先察贪廉”,可见“清廉”的重要性。清廉,是一种信念,是一股清风,一曲莲韵,能拂去灰尘,洗涤污垢;清廉,是一种个人修养,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清廉,是一种心灵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魅力;人们的心灵因清廉而变得淳厚朴实、纯洁无瑕。
    清正是一面火红的旗帜,旗帜不倒,真情永驻;廉明是一座耀眼的灯塔,灯光不灭,方向永明。我们要做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一个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的人,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本着“淡泊人生蓄以明志,清廉处事方能致远”的理念,用“清明”的光辉旗帜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