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民生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和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重要讲话精神综述之十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强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关键是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连日来,我市各界干部群众围绕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展开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稳步推进民生工程,大力发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生动局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的根源在创业,创业的根源在创新,创新的根源在创客。”市人社局副局长杨振风表示,我市将实施创业孵化平台扶持计划、创业贷款资金扶持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就业体系完善计划,着力从资金、场地、信息、理念等方面入手,把培育创客等创业主体作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面对群众日益增加的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保险需求,市社保局局长王亚伟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利用社会资源委托办理社保业务工作,解决社保经办机构网点少、路途远、群众办理社保业务不方便的问题,积极打造低碳环保的15分钟服务圈,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保业务网上申报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全市教育部门将在增加学位、保障供给方面下功夫,在优化资源、均衡配置方面上水平,增加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在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达标验收工作,缩小县域、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群众难以靠自身努力缓解住房困难,这需要政府部门来兜底。”市房管局局长李新志说,我市将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度、分配入住、后期管理等工作,并采取收购、长期租赁市场存量商品住房的方式,拓宽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渠道,打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通道,努力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需求。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和社会化建设。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春芳表示,我市将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结对帮扶机制,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建设,搞好流动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同时,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关爱工程,探索实施文化扶困工程,积极为残障人士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没有分级诊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卫计委副主任张金城说,我市逐步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诊疗,使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此,必须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优质的医疗资源逐级下沉。
“扶贫的根本在于‘造血’,‘造血’的主体在于群众。”汝阳县三屯镇镇长李爱霞说,政府部门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以路、水、电、房为重点,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填补贫困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空白。
市民程东东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急需公共服务体系的跟进,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应适时扩大规模并优化布局,以此增加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同时,学校、医院、文化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可融入各城区独特的工业、商业、旅游等元素,这既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又能吸引外地游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洛阳日报记者 姜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