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六论贯彻落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2016-06-24

    非良工无以筑大城,非匠心无以成经典。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是把城镇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关键一环,也是支撑城镇发展的根基所在。加快城镇建设,要以功能提升为重点,以内涵提升为方向,以质量提升为保障,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要严把质量关、安全关,争创一批“鲁班奖”优质工程,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传世工程。
  两千多年来,鲁班的名字和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工匠精神”的象征。今天,中国正以国家的名义重振“工匠精神”,它并不仅仅指制造产品或发展企业中的精益求精,而且是强调一种凡事注重细节、讲究品质、力求极致的“做事态度”。
  就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指出,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也是洛阳应有的态度。
  城市不是建筑材料的简单堆砌,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塑造城市的骨肉之躯,亟须拿出那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在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上“落细落小落实”。如果只求“差不多”“过得去”,最终就会“差很多”“过不去”,这一点,已被历史充分印证。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历史烟尘之下,“工匠精神”从未被湮灭——
  洛阳博物馆有块唐代带字板瓦,上刻“匠张保贵”四字。张保贵应是当时制作板瓦的匠师,板瓦上刻其姓名,表明他对这批板瓦的质量负责。这块板瓦是在东都洛阳宫城遗址出土的,给皇家盖房子,工程质量关乎自身性命。为杜绝“豆腐渣工程”,朝廷下令在每块砖、每片瓦上刻上制造者、建筑者或监工的名字,出了问题,严查相关责任人。这种匠人实名制,从东周时期便有了,这叫“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为了保住脑袋,工匠们绝不敢偷奸耍滑,都会拿出看家本领,所以,虽然古时的土木建筑比钢筋混凝土脆弱,可很多都能屹立千百年而不倒。洛阳在历史上曾6次进入国际大都市之列,可以说,这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浇筑。
  遗憾的是,“工匠精神”近年来却有所淡化。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爆拆,所谓“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垃圾堆,这类“短命建筑”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数额惊人。
  具体到洛阳,城市建设“重开发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路、水、气、热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学校、医院、小游园、超市、商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现象时常引起百姓抱怨……
  是时候拿出“工匠精神”来端正我们的“做事态度”了!
  “中国只有一个洛阳,洛阳却拥有整个中国”,当这样的话语在你我的手机上流传,内心升腾起历史自豪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今天,开创洛阳城市发展新境界的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在新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我们该怎样以创造历史的使命感,当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把洛阳建成一个更有特色、更有内涵、更有品位的现代化城市?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更多的时候,我们不缺能力,缺的是认真做事的态度,而“工匠精神”很多时候不只是一种技术和能力,更注重干事创业的态度。古往今来,正是这种态度,成就了多少事业。
  由是观之,虽说城市建设千头万绪,要做到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相结合、质量安全与建设速度相结合,尤其当前要同时抓好交通建设、游园建设、生态建设、文物保护四件事,但纵然千难万难,只要拿出“工匠精神”,多学习、多研究、多用心,“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最终必将呈现给世人一个独具匠心、魅力十足的“经典洛阳”。
 
 
(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