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洛阳精准落地——深入学习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综述之四

2016-10-17

  改革是率先发展的活力之源。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我市将聚焦已定改革事项落实、聚焦问题导向定题、聚焦配套机制完善、聚焦改革红利释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洛阳精准落地。
  连日来,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改革事关洛阳发展的全局,全市上下要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为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动力和强力支撑。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目前,我市有各类国有企业337家,国有经济比重达43.3%。由于改革滞后,一些企业发展活力不够、转型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陷于困境。国企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日,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随着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洛轴呈现出亏损逐步下降、发展态势逐步向好的积极态势,希望洛轴坚持创新发展、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市场,努力再创新的辉煌。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些都是我市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
  “我们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借助企业改革和市场调整的机会,通过多种创新手段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二龙说,改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必须以创新为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市国资委主任苗惠芳表示,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国资委职能和监管方式的转变,统筹“依法监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三位一体协调推进,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洛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坚持以“去”促优,坚定不移去产能,精准施策去库存,严控风险去杠杆,为优质产能、有效供给腾出发展空间。坚持以“降”促效,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市场门槛和实体经济成本,着力让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显著改善、成本回归合理、效益明显好转。坚持以“补”促强,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等短板,促进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洛阳发展的全局综合性工作,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我们要通过“去”,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积极谋划新产业布局,着力培育新增长动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降低实体经济负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市工信委主任娄卷明说,我市将以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为重点,深入推进去产能工作,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提升洛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今年年初,我市出台《洛阳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栾川县作为我市首批金融创新试点,正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
  金融改革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和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吉利区委书记刘冠瑜表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两大战略,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党的建设,把吉利打造成中西部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打造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滨水城市。
  新安县委书记王玉峰表示,将认真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认真实施引畛济涧、涧河经济带、黛眉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汉关古城等重点工程。同时,努力做好公车改革、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等改革,探索出一条积极可行、切实有效、符合新安科学发展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路径。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说,要发展、壮大、增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让其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同时,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形成强大改革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改革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