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旅游演艺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7-02-23

洛阳市人大民族旅游侨务外事委员会

  旅游演艺,一般是指在旅游景区现场以及旅游地其它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狭义的、严格的旅游演艺特指大型主题性的、以表现地方文化精髓为主要内容的演出项目。旅游因演艺而增色,演艺因旅游而激活,两者珠联璧合,形成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新领域。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旅游演艺项目,努力发展旅游演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洛阳旅游演艺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一)形成了激励旅游演艺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重视,科学编制了《洛阳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投资旅游演艺、发展旅游演艺指明了方向。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一心一轴两带两翼”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同时,洛阳文化产业领导部门下发了《洛阳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修订)》。积极的舆论导向和相对完备的政策措施,为洛阳旅游演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涌现出一批以洛阳历史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演艺项目

  一是《天下洛阳》历史时空穿越剧项目。它以奇幻的时空穿越形式,鲜活生动地讲述了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文化历史,是立足丝路、寻溯文明的精品演出,强大的国际阵容、顶尖的全景化舞美设计,呈现了夏朝在洛阳开创王朝、大禹治水定鼎中国、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丝路、佛教传入中国、武则天打造神都洛阳以及当今活力十足的国际都市洛阳等内容。2015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演出时引起巨大轰动。

  二是以通俗艺术见长的百戏项目。该项目由深圳杂技演艺集团联合洛阳市杂技团共同建设,以洛阳师范学院老体育馆为基础改建的百戏剧场,以杂技、魔术、马戏为主要表演形式。平时每周五场,常演不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将中国功夫与舞蹈相结合的《功夫诗•九卷》项目。该剧是一部将舞蹈、中国功夫等元素融为一体的经典国学剧目。该作品以中华传统武术为根基,通过形体、音乐、光影的变幻,用诗一般的形体动作诠释儒、释、道的思想精髓,让观众在舒放的意境里得到意想不到的禅机和感悟。

  (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探索前行

  演艺与旅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旅游产品,首要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洗礼。洛阳旅游演艺发展的一个良好态势就是由过去官方、半官方的运行模式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独立运作模式,无论成功还是受挫,都在适应市场的变化中前行,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洛阳旅游演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还没有形成经典性的演艺品牌。近两年来,我市旅游演艺品牌数量上并不少,但都存在各种自身的缺陷,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洛阳名片的标志性剧目,如开封的《东京梦华》、杭州的《千年宋城》、桂林《印象·刘三姐》项目、西安的唐乐宫《仿唐乐舞》等。这些剧目就是城市的名片和亮丽的风景,也是游客必不可缺的观赏项目,甚至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有的游客就是因旅游演艺本身而慕名前往的。杭州的《千年宋城》,旅游旺季一天演四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少游客就是奔着这个演艺而去的。

  二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效益。开封一台东京梦华带动清明上河园一年收入达几个亿,逼近我市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的收入。而我们打造的旅游演艺项目,除隋唐百戏,目前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隋唐百戏由于尚在起步阶段,减去政府政策性补贴,也仅仅是微利的状态。经济的亏损和微利不仅不能壮大全市的经济总量,而且将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对优化我市旅游产业结构还未能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感叹洛阳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旅游项目单一,留不住游客。尽管洛阳旅游资源丰厚,但旅游效益不明显,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较低。而改变这一现状,从外地的经验来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发展旅游演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只有丰富游客的夜晚活动,才能留住游客,增加消费,提高旅游的总体收入。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营销不足,“接市场”不够。我市旅游演艺业的发展,大多是借助牡丹文化节等节会平台来聚集人气,但节会具有时间阶段性等特点,并非持续性,因此,不少演艺项目面临“节走戏凉”的尴尬境况,牡丹文化节一过,客源大量减少,旅游演艺项目随之人气锐减。甚至在节会期间也面临营销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天下洛阳》为例,《天下洛阳》项目是著名导演的杰作,打造了中国首台丝路主题大秀,成为2015年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视觉盛宴。但在演出中经常面临“演员多于游客”的现象!其原因首先是营销意识不够、营销能力严重不足。该导演艺术主创能力强,但不熟悉市场。企业也没有重视市场营销,把市场基本上定位于散客,与旅行社对接不够,与旅发委、花会办基本上“脱节”,加上其它因素,导致演出失败。隋唐百戏城演艺项目是我市目前最成功的旅游演艺项目,牡丹文化节期间累计接待观众11万余人次,但是11万人次仅占我市花会2174.76万旅游人次的0.5%,占同期洛阳游客总量的1.5%,市场潜力远远没有得到挖掘。2010年,我市演艺市场曾有一部以洛阳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洛神》演艺剧上演,专业人士均认为此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但仅演出不到一年时间就谢幕了。究其原因,节目的市场定位、门票定价等多方面缺乏市场和营销意识,门票偏高,与旅行社“嫁接”不够,导致人气不旺,失去了市场活力。总之,对本地消费市场和庞大的游客市场缺乏认真的调研、评估、挖掘和开发,营销不足和乏力是洛阳旅游演艺项目走向成功和成熟的基本障碍。

  2、洛阳特色文化挖掘不足,“接地气”不够。外地著名旅游演艺品牌,如开封的《东京梦华》和《千回大宋》项目、桂林《印象·刘三姐》项目、深圳世界之窗的《创世纪》项目、杭州“宋城”的巡游类项目、丽江的《丽水金沙》项目、昆明《云南映象》项目、西安的唐乐宫《仿唐乐舞》大都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在演出队伍方面大都是以本地专业演员为主角,以当地大量的群众演员为主体,从内容到演员,“地气”十足。既能突出文化特色,又容易发挥当地演艺人才的作用、稳定演员队伍。洛阳不仅有丰富的名人和故事,也有如河洛大鼓、戏曲、兴华花鼓等具有演艺性质的民间文化遗产;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演艺资源,也有很多演艺队伍,有的演艺水准还相当专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的作用没有在旅游演艺中充分发挥。《功夫诗•九卷》虽然属于传统文化剧,但其中直接的洛阳元素基本没有,演员基本上是原保利集团的人马。“十万宫廷乐舞”源于洛阳唐代宫廷,但对洛阳文化挖掘和表现有限,演员队伍对我市专业演艺人员吸纳不够。演艺作品不能充分融入洛阳的历史文化特色,就难以形成洛阳的经典名片,也就难以满足游客感知洛阳历史文化的审美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洛阳本地的演艺人才,不仅不能持续不断地演绎和展示好洛阳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会增加演艺成本。总之,对洛阳特色文化挖掘不足,对当地演艺队伍吸纳不够,易导致旅游演艺节目“接地气”不够和演出人员“人在曹营心在汉”的不利状况,影响旅游演艺队伍稳定。

  3、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结合点把握不够,导致人气不足。大型旅游演艺既不是“象牙塔”中大众很难欣赏的高雅赏品,也不是庸俗的、以卖笑为主要目的的“草班子”演出。它强调基于本地文化的艺术再造,是艺术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统一。这几个“统一”难度较大。以此为标准,以河洛文化为主题的《洛神》和《河洛风》剧目,专业人士均认为此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但据我们粗略了解,这些剧目在普通市民、甚至公务员和教师群体的认可度并不高,有阳春白雪之嫌,因而作为旅游演艺未必合适。《功夫诗•九卷》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剧目,实现了中国功夫舞蹈化的创新,享誉海内外各大艺术节和主流剧院。目前以百老汇经典剧目驻演方式落户洛阳,为洛阳演艺市场增添了一朵艺术奇葩。但目前上座率低。其原因,除了市场营销乏力之外,主要在于欣赏此剧需要观众能理解舞蹈艺术语言,并对儒、释、道思想有粗浅的了解,而作为大众型消费的游客很难作到这一点,所以,《功夫诗•九卷》项目作为旅游演艺项目同样有“曲高和寡”的因素。

  4、市场化组织度较低,培育力度不够。我市旅游演艺项目数量不少,但在发展的初期,有的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因而缺乏持久的市场推力,形成昙花一现的局面;有的项目在初期主要面向市场,但由于起点低、乏创意、经验不够和缺乏政府有效支持,所以很难在市场的洪流中立足。小型企业和演艺个体户较多,资源相对分散,产业主体呈“小、弱、散”的局面,经济效益和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演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以市场为中心的整合。整合的力量主要依赖政府,如历年的洛阳新春庙会中,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将大量的民间演艺团队吸引到庙会活动中进行汇演,平时这些团体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的平台和动力。同时,不仅行业规模幼弱,资金总量小,而且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精通艺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相应的机构。

 

  三、加快洛阳旅游演艺发展的对策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演艺业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旅游演艺作为一个产业,但又不同于其他的旅游产品,它有一个市场培育期,并且培育期时间较长。在市场培育期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抓,强力推进旅游演艺业大发展。2006年春,开封决定在国庆节推出“东京梦华”大型演艺项目,几个月的时间,压力非常大,但是,市委书记亲自抓,旅游局长现场办公,强力督促该项目实施。短短几个月,到国庆节时,东京梦华如期上演,一炮打响,全国走红,影响极大,成为开封的一张名片和河南的一部经典。我们也应该发扬这种务实的作风,打造出我们洛阳的“东京梦华”。二是借鉴外地的经验,研究制定更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市对洛阳旅游演艺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如我市对百戏城项目的演出给予每场4万元的补贴,涧西区政府给予功夫诗九卷项目以巨额的基础资金支持等,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我们支持的力度有限,支持的“集中度”不够。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必然会弱化资金的使用效力,真正有潜力、有前景,迫切需要资金项目得不到有力支持,必然导致项目流产或迟迟走不出困境。开封对清明上河园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持续不断的支持,不仅给予了大量的无息贷款,而且至今每年还提供数百万的资金支持。在这方面,洛阳旅游演艺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应加大政府文化资金的扶持力度。资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筹建支持——即对新筹建的项目可一次性给予较大额度的资金支持或贴息支持;场次补助——即对一些重要的旅游演艺项目,可以给予一定时期(培育期3至5年)每场次定额补助;项目奖励——对一些小型的优秀演艺项目或演艺人,可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如1~5万元);政府购买激励——在公务接待中可以优先购买优秀旅游演艺项目或配套有优秀演艺项目的酒店或餐馆服务。经过专家论证,特别有前景项目,最能体现河洛文化特色的项目,政府可以采取入股的方式,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优化重点项目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要积极主动帮助公司营销。杭州的做法是:领导出国出访都要带着演艺公司的负责人,费用只出一半。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平台,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外推介旅游演艺剧目。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牵头旅行社与演艺公司对接,并为他们协调解决好合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演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树立观众的主体意识、尊重旅游演艺的市场规律

  对旅游演艺来说,观众就是上帝。尊重市场规律,就是要把观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接受市场的检验,就是接受观众的检验。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演艺的过程中,一是要强化观众意识,认真研究旅游演艺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研究他们的消费层次、研究他们的消费特点、研究他们的审美情趣,创作出符合他们需要、符合口味的演艺作品。不能过分依赖于少数专家的专业评价和领导的评定,不过分热衷于追求各个门类的评奖,把成功的标准设定为奖项的多少,奖项的层次,设定为专家评价的高低。旅游演艺不宜单纯追求艺术的“阳春白雪”,它面向的是匆匆而过的游客。游客追求更多的是真实和热烈的体验,追究的是通俗化、生活化,更喜欢演艺对感觉的巨大冲击和在心灵上的享受。二是要奉行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的原则。杭州的《大宋千年》、桂林的《刘三姐》都是全国顶尖级的张艺谋专业团队打造的。许多地方的旅游演艺都是邀请全国知名的专业团队来做的。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影视界商业化的大家,创造票房奇迹的高手。专业团队最了解游客的审美需求,最能够把握文化与商品之间的结合点,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固定旅游演艺模式。在他们手中,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在不同的地域融进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就能形成一部成功展示本地文化的旅游演艺。

  (三)强化市场营销意识,注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一是要强化营销意识、创新营销方式。要改变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强化宣传,注重营销,利用平面媒体、形象媒体、尤其是年轻人热衷的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利用机场、大型商场、车站等重要窗口进行宣传。要利用好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和河洛文化节,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集中力量,进行宣传,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一种热浪,激发起广大的游客和洛阳市民的消费热情。二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积极发挥旅行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旅行社的背后有着广泛的客源,是推介旅游演艺项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要按照市场的规则、利益的分成比例进行商议,签订合同,充分借助旅行的特殊优势,推动我市旅游演艺业发展,打造出属于我们洛阳旅游演艺的经典之作。三是要实行灵活的票价方式。门票往往也是营销的一种手段。总结我市旅游演艺的一个失误,就存在有票价偏高、价格偏死的问题。不少市民对旅游演艺颇感兴趣,但是看门票价格而却步。在门票价格上,一要把握好项目内容价值与洛阳消费水平的平衡点,确定切合洛阳实际的票价,让洛阳的市民能消费得起。二要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节假日、星期天,实行不同价格的门票,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三要在演艺项目推出的初期,可以免费送票。最初不能把眼睛紧紧盯在金钱上,而是千方百计,甚至是通过送票把人们吸引过来,把演艺项目炒热、炒红,自然就会有后续的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