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湖镜
(2016年3月4日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和鲍常勇市长关于《纲要(草案)的说明》。会议期间,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进行了认真审查。市人民政府根据审查意见,对《纲要(草案)》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市“十二五”时期的成就与经验。“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总体上看,全市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洛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纲要(草案)》客观分析了我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开放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体现了“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要求。关于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着力构建“九大体系”的内容,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纲要(草案)》勾画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符合洛阳实际,具有洛阳特色,是可行的。建议大会批准审查修改后的《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洛阳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根据代表审议意见,计划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为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
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抢抓“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新机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市场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坚持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特色镇的基础作用,增强县城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能源支撑体系,建设和谐水利支持系统和高效信息网络系统,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厚植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增强河洛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建设中欧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深入开展污染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生态绿化网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工程,保护好洛阳绿水青山。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是要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体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的开放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申建,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强化区域合作,优化开放招商环境,继续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多领域开发合作,积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要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