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看电影的那些事儿

2017-03-30

杨安民
  时下,人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家中,从拥有半百个频道的光纤电视或者从互联网上,观看繁花似锦的各种电影片。还有,和自己当年一样年龄的儿子经常拿着手机或手提电脑,随心所欲地下载电影观看。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感慨万分,改革开放后祖国各地真是日新月异!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读小学的时候,在那个患“文化饥渴症”的时代里,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稀有物,要看上一场的电影,是一种奢望,如果某个地方放电影,无疑是荒漠夜色之中的一点火光,我会奋不顾身地跑过去,忘情地享受一丝丝抚慰与温馨。
  与我家相隔一条运河沟的对面,就是湛江农垦农场的一所小学,小时候我在那儿读了几年书。那时候,小学生没有那么多的外界干扰,相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是比较乖巧的,学校对学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每当周边的农场生产队放电影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情况下,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文艺生活,允许我们前去看电影。那时候我们看的电影是清一色的革命题材,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红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闪闪的红星》等。有的电影我们看了一次又一次,就像四川人吃的“回锅肉”一千年没啥变化,几乎永远是一个口味。但是,这些电影还是吸引着我们的神经线,让我们百看不厌。因为从这些影片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正义、什么叫爱国,从中吸收了正能量,从而健康成长。就如《地道战》《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至今仍是经典,仍然受到影迷的喜爱,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一次,在放电影前,一位老师询问学校一位老职工这一晚的电影是什么内容,这位老职工神气十足地说:“还用说吗?不用看也知道,一定是战斗片,一定是讲我们中国人打败外国人的。”我们可没有计较这么多,我们的村子特别小,平时里不要说放电影,就是演出一晚木偶戏,也是凤毛麟角之事,所以一有电影看,我都不放过;比起那些距离农场生产队较远的农家子弟,我要幸运多了!
  每次毗邻放电影时,大约中午时分我们便接到消息。一听到放电影的消息,大家都欢欣雀跃,纷纷传播着。一天晚上,农场35队又放电影了,影片依稀记得是《上甘岭》,当学校宣布可以去看电影的时候,同学们捧着煤油灯,争先恐后地前往35队看电影。35队离学校大约有3里路,通往该队的是一条沿着运河沟侧边的乡间小道,高低不平的,我们小心地捧着煤油灯,兴奋地向前赶着,漆黑的夜晚,灯光特别亮,有如一条火龙,那情景使人想起了二万五千长征的红军。那时的电影对精神生活贫乏的农村人来说诱惑力多大啊!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还要照顾同在一小学读书的两个弟弟,去看电影,我得背着最小的弟弟走,另一个弟弟则捧着煤油灯在前面照明。那时候,放电影一般是在露天影场,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光,地上人群黑压压的一片,前面的人坐着,后面和旁边的人站着,三五成群地拥挤在一起。欢呼声、惊叹声、谈笑声、叫卖声汇集在一起,热闹无比。记得有一次电影看到高潮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带雨衣和雨伞,当屏幕上“再见”两个字出现时,大家已经成了落汤鸡,但是个个都还津津有味地在评说着、回味着。还有一次,发电机中途出了毛病,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喘气,时急时缓,最后变成了哑巴,那明亮的电灯随之变暗了。这时候,放映员沮丧着说今晚发电机坏了,明晚再放吧。可是观众怎么说都不肯走,屏息凝神地等待着。放映员只好冒着汗水埋头修理,大家耐着性子在等待,当电灯重新闪亮起来时,顿时全场响起欢声笑语,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喻。
  记得在看《董存瑞》的时候,当看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有人居然说,要是他年龄再大一些,考虑问题成熟一些,就不会白白地牺牲了。后来我才明白了,那个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董存瑞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何止是他?还有千万的革命烈士,不也是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吗?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献身,又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对于小孩子的我们来说,看电影时,最高的享受是能吃上一支冰棍或一块西瓜。那时候家里贫穷,没有像现在孩子那般兜里总是有钱。有一次,当电影看了一半的时候,站在银幕前的我,看着身边的孩子在吃冰棍和西瓜,羡慕不已。那些美美的吮吸声,伴随着发电机“嘟嘟”声传来,深深地诱惑着我。我不安份地望向四周,摸了摸口袋,分文也没有。正在失望的时候,我发现了不远处竟然有一枚雪白的硬币,弯下腰用手一摸,内心大喜,竟然是五分钱;我买了一根冰棍,但是依然要忍住口水,冰棍只能让最小的弟弟吃,我仅仅是望几眼便满足。
  童年看电影的老故事,像一位初恋情人远去的背影,永远烙在我的记忆里。弹指一挥间,我们三兄弟都已经成家立业,都在为自己的家庭和祖国尽一份责任。三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风风雨雨,越来越繁荣富强,而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