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 宜阳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脱贫攻坚工作是目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要求。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只有对贫困户识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等措施的精准,才能做到精准施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好坚实基础。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助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农工委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座谈了解、走访贫困户等形式,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宜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15个贫困乡镇、88个贫困村、1.53万贫困户、5.4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到全县总人口和农村人口的7.7%、10.6%。按照洛阳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计划到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计划脱贫27个村、1.6万人以上,2017年计划脱贫31个村、2.2万人以上,2018年计划脱贫30个村、1.6万人以上。
截止目前,我县5.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18980人,占35.8%;缺技术致贫11091人,占20.92%;缺资金致贫8809人,占16.61%;因学致贫5481人,占10.34%;因残致贫3594人,占6.78%;缺劳动力致贫3468人,占6.54%;其他因灾、缺土地、缺水、交通条件落后等6类原因致贫2327人,占3.01%。
二、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切实担当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55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了宜阳县脱贫攻坚协调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基础设施组、农业产业组、督导考评组,15个乡(镇)全部成立了脱贫攻坚办公室,从人员配备、思想作风、廉政勤政、工作效能等方面长抓不懈。
我县共派驻第一书记98名,除中央选派1名、省选派3名、市选派20名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外,我县从相关县直单位选派74名科级领导干部,分别派驻到全县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0个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驻村帮扶单位我县共有中直1家、省直3家、市直24家和县直99家单位在贫困村中开展帮扶贫困户活动。围绕精准帮扶,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一户多策,长短结合,精准发力,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一是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工作原则,全面整合县外派务工基地、政府购买岗位等资源,结合贫困人口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宜阳县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县技工学校每年接收150—180名贫困家庭适龄子女进行职业教育,免除其全部学费并按每生每年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充分发挥我县“国家级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的优势,开展电焊、种植、养殖、月嫂等培训37期、2500人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安置到保洁、保安、绿化、道路养护等政府购买岗位400多人。
二是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县扶贫、农业等涉农部门制定了《宜阳县产业发展指导手册》。以“一户多策、一村一品”的思路为引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引领”等四项原则,明确了种植、养殖、深加工、旅游带动等四种路径,推动贫困群众发展烟叶、大棚蔬菜、花生、中药材种植以及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养殖等产业;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对接,以产业集聚区企业带动、旅游项目带动等方式带富贫困群众。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2016年搬迁208户784人,采取回购县内保障性住房的方式进行搬迁。
四是社会保障脱贫一批。我县设立专项卫生扶贫资金,在新农合政策补偿以及补充医疗政策补偿基础上,对救助范围内的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救助,对参合贫困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者,实行住院费用全免;在县级医院住院者,出院时只需负担新农合起付线部分,解决贫困人口就医难问题。在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四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作业、免收中招考务费,对贫困户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贫困学生学费,并按每年每生平均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每年每生平均2000元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对贫困户家的“两后生”,全部免费保全兜底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对考入省内、外高校的贫困学生,优先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五是扶危济困脱贫一批。我县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低保人口,通过民政、社会保障部门进行临时救助;对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返贫人口,保障其基本生活;积极做好大病救助工作,对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后的个人负担费用,进行第三次报销;努力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着眼于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按照临时救助规定和程序,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其渡过难关,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坚持应救尽救、公开公平的原则,按照我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救助人数和困难延续时限(以月为单位),发放1—3个月的临时救助资金,情况特殊的可发放6个月。
三、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扶贫贷款难。调研中有贫困群众反映,金融机构放贷门槛高、程序多、推进慢,尤其是中字号银行因审批权限在省级,县级银行没有贷款业务,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小额贷款落实慢,金融助力扶贫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及贫困群众希望金融部门真正为扶贫工作加大放贷力度,降低放贷门槛,简化放贷程序,在保障金融部门利益的同时,真正便利群众贷款创业致富。
二是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能、转换新思路方面积极性不高,“造血”功能不足。
三是个别贫困户家庭存在长期慢性病、特殊疾病、大病,未能全额纳入医保救助范围。因病致贫是贫困户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县、乡两级想方设法予以救助保障,但是对癌症、白血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疾病,地方财力有限、救助能力有限,需要省级医保部门将长期慢性病、特殊疾病尤其是大病救助全额纳入医保范围,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
四、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齐抓共管、全力构建广泛参与的扶贫机制。政府在扶贫开发中起着主体和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农林、畜牧、水利、交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在发挥体制优势的同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汇聚起扶贫攻坚合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模式互为支撑的扶贫格局。要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出击,从外部支撑到内生动力,形成精准扶贫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确保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解决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一的问题。
三要分类指导,突出精准扶贫。一是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贫困村,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下转32页)(上接34页)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二是强化到户精准。进一步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培训精准。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就业、从业相结合,根据贫困户人员的实际,因人、因项,有针对性的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培训,增强其实用性,避免大锅饭一锅煮,解决培训同质化、大众化的问题。四是确保资源配置精准。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引导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利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政策,把握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