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岭村的“扶贫红薯”真甜

2017-08-29

  尽管离开村子多年,但是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简称导弹院)后勤部社区室主任祝国强一有空,还是喜欢回到曾经帮扶过的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转转。

  在盛夏的滚滚热浪中,记者随祝国强和李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庄走进漆黑的土窑保鲜库,凉飕飕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几年,红薯粉条厂和土窑保鲜库贡献可不小,红薯不仅不愁卖,还能卖上好价钱,贫困户减少了一半还多。”李建庄一席话,让祝国强心里平添了几分成就感。

  李家岭村位于小浪底与白鹤两镇交界地带,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由于没有水浇地,村子十年九旱,有的年份因干旱而绝收……祝国强说,当时导弹院对口帮扶,上上下下都绞尽了脑汁。

  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才是出路。经过再三考察和调研,耐旱的红薯进入了村委会和帮扶单位的视野。

  说干就干!2010年,由导弹院出资,该村成立了小浪底绿参红薯专业合作社,先期建起了可储藏25万公斤红薯的土窑保鲜库,解决了生产原料存放难的问题,实现了反季节销售,原本每公斤售价不到0.8元的红薯价格一路飞涨至2元。

  2012年,合作社首座红薯粉条生产加工厂厂房建起,小浪底牌红薯粉条推向市场。

  “一开始销量没上去,单位就发动员工买,帮助合作社渡过难关。”祝国强说。2014年,粉条厂形成2万斤的产能后,导弹院再次出资,添置冷库等设备,帮助其扩大生产。

  如今,合作社红薯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公斤,年生产粉条25万余公斤,甚至“傍”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商超。在合作社带动下,周边新增红薯种植面积2000亩,利用生产红薯淀粉的薯渣发展猪、牛、羊、鸡养殖,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形成了多业并举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出土窑保鲜库,记者在村头碰见了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李世民。

  59岁的李世民是去年刚加入合作社的新股东。“既是员工又是老板,俺收入不低咧!”李世民笑得合不拢嘴。

  李世民家有4亩多薄地,以前一年到头打点儿粮食,收入不高。他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好,药不离身。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笔开支。

  合作社发展壮大后,村子里人人都知道红薯粉条销售旺,种红薯更不愁销路。去年,李世民多承包了几亩地,搞起红薯种植,今年合作社分红,加上在粉条厂打工和种红薯的收入,满打满算,增收2万元不是问题。

  这几年,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吸纳贫困户入股。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4000元,贫困户数量从合作社成立之初的172户逐年下降到如今的73户,整村脱贫胜利在望!

  “明年,俺家贫困户的帽子一定如期摘掉。咱村的‘扶贫红薯’,真甜!”李世民话语中带着感激。

  导弹院后勤部专务、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康告诉记者,不止在李家岭村,在古县村,导弹院资助该村实施了水利改造,让40多户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参与建设180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每年为30户贫困户每户带来3000元收入;探索发展蜗牛养殖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有份长久脱贫的稳稳幸福,该村整体脱贫的美好蓝图已经展开!

  “消除贫困,也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一定行!”李康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