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与义乌有关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一批来料加工项目落地见效
“三伏天里难得几天凉爽,趁凉快,咱手脚麻利点多干一批。”来到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在马路边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里,女工们吊着嗓门的交谈声,从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传出来。
这里是鸣皋镇海之蓝玩具厂——一个从浙江义乌搬迁来这里两个月的来料加工企业,专门生产各类游泳圈,产品90%出口欧盟国家。
厂子老板叫郭乐彦,是地道的鸣皋人。2002年,因为家里穷,他远赴浙江义乌投奔外出打工多年的姐姐。庄稼人肯吃苦、人实诚,郭乐彦经过10多年的打拼,不仅在义乌成家立业,还在寸土寸金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有了自己的摊铺,开办了加工厂,经营的游泳圈生意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
郭乐彦返乡创业,有生意上的考虑,更多的是难以割舍的乡情。
“最近两年,东部地区用工成本大幅提升,来料加工的利润空间随之压缩。”对于工厂搬迁,郭乐彦早有了想法,只是考虑到“大动干戈”的预期风险,迟迟没有行动。
今年4月,我市与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约定,今年至2020年,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将重点支持我市贫困地区来料加工业发展,并向贫困群众提供不少于26亿元加工费的来料加工业务,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此背景下,伊川县积极行动,迅速成立了引进义乌来料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领导小组,鸣皋镇也多次派人赶赴义乌对接洽谈。“老乡”郭乐彦成了重点招商对象。
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郭乐彦完成初期厂房租赁和设备安装,并吸纳3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与此同时,他投资的新厂房已经主体竣工,很快就能投用,届时将带动全镇150名群众就业。
如果说郭乐彦返乡创业更多是念及乡土乡情,那么在生意上与他面临同样困境的义乌商人吴毜仔选择在距离鸣皋镇不远的平等乡东村建立扶贫车间,则是被这里朴实的民风和真情的服务所感动。
东村贫困户不多,仅有9户,然而集体经济长期空白。今年5月,在县里支持下,村里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然而,发展什么产业让村干部们犯了愁。
前不久,在义乌的一次对接中,大家一眼相中了吴毜仔的小饰品加工产业。“生产所需场地要求不高、工艺简单,稍加培训就能上手。”村党支部书记董社欣说。7月14日,吴毜仔到村考察并签约,一周之后,12组设备就运抵村部。目前,项目已开始生产,可吸纳48人就业。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乡亲们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吴毜仔坦言,对于企业投资来说,厂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因素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融入地方。
这些天,设备到村,乡亲们积极帮忙搬运,临时需要电工,村里马上联系协调,考虑到天气酷热,马上为培训师傅的宿舍安装空调,这些都让吴毜仔深受感动,更坚定了他把厂子办好的信心。他承诺,今后,厂子将计提部分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
据统计,自我市与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签约以来,我市落地箱包、服装、饰品、玩具、手工艺品等各类来料加工项目40个,带动就业2400余人。“一个岗位,不仅仅是一份工资,更能燃起一个贫困家庭的希望。”洛阳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负责人李俊良说。目前,我市派驻义乌的工作机构已经开始运转,将以此为平台搞好对接服务,让更多小商品加工企业落户贫困地区。
采访手记
“大单”落地才是“真金白银”
浙江义乌素有“小商品之都”之称,来料加工贸易极其活跃,但也面临用工成本高、用工缺口大等实际问题,产业转移需求迫切。与此同时,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产业发展瓶颈亟待打破。前不久,市政府与义乌方面签订的26亿元来料加工“大单”,将二者“匹配”了起来,无疑将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川、宜阳、栾川等3个县迅速行动、积极对接,项目落地数量占全市的八成以上,但多数地方重视不够,未采取有效举措加以推进,项目落地速度和规模有待提升。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面对产业转移机遇,唯有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强化洽谈对接、强化跟踪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才能让合同中的26亿元“大单”真正成为流入贫困群众腰包的“真金白银”。